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警句拼音精选119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体裁:七言绝句

2、[编辑本段]简析

3、西林:即庐山西林寺。

4、五笔:QKD

5、紧缺轻问火爆,缺货总有一个人是会永远等着你的。

6、引申指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如:句读。

7、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8、一、形容货物供不应求的句子

9、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0、示例:新的一年,希望我们的事业像雨后春笋一样节节走升。

11、节节走升读音:jiéjiézǒushēng解释:形容业绩或其他越来越好。

12、【释义】:指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也称为百折不挠。【出处】: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1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14、句号:用来标示陈述句的结束的标点符号——中文用“。”,外文用“.”。

15、【出处】:陶成章《浙案纪略》第四章第二节:“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气,而不虑其他。”

16、【释义】:意思是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17、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18、句→jù,它的韵母是ü。ju的正确分解是:ju→j—ü。因为ü和j组成音节时,ü要把点去掉,所以写成ju,不过去掉两点还念ü,所以ju读作机瘀鞠,jù读作机玉句。

19、遇水叠桥:【拼音】:yùshuǐdiéqiáo

20、部首:口

21、【出处】:清·梁启超《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许舟,不进则退。”

22、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23、【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旁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

24、ü除了和j组成音节时要把点去掉外,在和声母q,x,y组成音节时,也要把点去掉,写成q—ü→qu,x—ü→xu,y—ü→yu。

25、题西林壁

26、【出处】:《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27、文学常识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了解文学作品著作者,产生历史背景,有助于消化文学作品里深层含义,引起读者共鸣。

28、【出处】: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二折:“也不用排军校,你端的逢山开道,遇水叠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老施主见得最是,但我还有三个小徒,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保护贫僧,方得到此。”

29、逆水行舟:【拼音】:nìshuǐxíngzhōu

30、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31、句字的汉语拼音音节是ju,这个音节由声母j和韵母v组成。但是我们在书写时有一个问题要特别留意,当v和j相拼是,单韵母v头上的两点,要写成u合在一起就是ju。这是汉语拼音的拼读特点,实际上,v和声母jqxy相拼读时,书写上都有这个特点。

32、【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33、【释义】: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34、作者:苏轼

35、缘:因为。

36、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如:句子;句法。

37、稀缺在时光里产品,紧缺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38、【出处】: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39、[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40、各不同:不相同。

41、【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42、作品:题西林壁

43、相关组词:

44、笔划:5

45、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46、侧:侧面。

47、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48、汉字“句”在田字格如上。【句】拼音:jù,gōu笔划:5五笔:QKD部首:口结构:半包围结构笔顺:撇、横折钩、竖、横折、横【释义】:【jù】1.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子。~法。2.〔~读(dòu)〕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3.量词,用于语言:三~话不离本行(háng)。【gōu】4.〔高~骊〕古国名,即“高丽”。【详细释义】:【句】【gōu】〈动〉(1)(形声。从口。正当读今言钩,俗作勾。本义:弯曲)(2)同本义:句,曲也。——《说文》。段注:“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越子为左右句卒。——《左传·哀公十七年》句兵欲无弹。——《考工记·庐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考工记·弓人》履句履者知地。——《庄子·田子方》。李注:“方也。”句者毕出。——《礼记·月令》古之人衣上有冒而句领者。——《尚书大传》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3)(草木出土时,弯的叫句,直的叫萌。)。又如:句爪(钩形的尖爪);句枉(曲枝);句曲(弯曲);句倨(弯曲);句圜(屈曲连环)(4)勾销。如:句抹(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句除(删除;删改)(5)查考。如:句校(查考校核);句考(查考);句稽(查考;核算)(6)搜取;捕捉。如:句押(拘捕扣押);句追(拘捕查究);句剥(搜刮)(7)逗引;纠结。如:句引(引诱);句结(暗中串通结合)(8)勾画: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句】【jù】(1)(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丩(jiū),象绳丝缠结之状)。“丩”亦兼表字音。①(gōu)本义:弯曲。②句子(2)语句;诗句: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驴上得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所得诗句。书诗四句。——宋·王安石《伤仲永》蒙蒙之句。——宋·沈括《梦溪笔谈》(3)又如:句式(句子的结构形式);句语(语句,言辞);句投(句逗。即句读);句度(同句读)(4)中国汉代行大礼时,由九宾中地位最低的士依次向上传话,与“胪”相反:大行设九宾,胪、句传。——《汉书》【组词】:1.诗句shījù诗歌里面的句子。2.警句jǐngjù简洁而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句读,句逗jùdòu,jùdòu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4.造句zàojù用词语组织句子5.叠句diéjù在一定间隔(如一段歌曲未尾的副歌)之后重复的歌曲或赞美诗的一部分6.章句zhāngjù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语句停顿7.骈句piánjù指对偶句

49、【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50、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51、通过阅读课内外读物,注重积累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摘抄名言警句,背诵著名篇目,全方位提升语文素养。

52、【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我悬梁刺股年复年,把铜雀磨穿---清·李渔《比目鱼·赠行》。

53、万夫莫当:【拼音】:wànfūmòdāng

54、韦编三绝:【拼音】:wéibiānsānjué

55、你好,我是【不畏失败走向成功】,很高兴为你解答。

56、句是多音字,韵母是ü或ou。

57、示例:一种商品在市场供不应求时,企业与商业部门决不能降格以求,损害消费者利益。

58、[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59、最后总结:句字的韵母是ü。

60、【释义】: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61、特指“高句骊”。古国名,南北朝时改称“高丽”。

62、此山:指的是庐山。

63、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64、用作量词,用于语言:三句话不离本行。

65、拼音:jù,gōu

66、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67、句的读音为jù时,释义:

68、逢山开路:【拼音】:féngshānkāilù

69、【出处】: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事见《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车胤传》后以"映雪囊萤"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70、【释义】: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

71、形容销量很火爆的句子,只要不是被逼的毫无出路的时候。

72、悬梁刺股:【拼音】:xuánliángcìgǔ

73、长风破浪:【拼音】:chángfēngpòlàng

74、有钱买不到货的句子,看破红尘以后才能达到的境界。

7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76、【释义】: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比喻人勤学好问。

77、【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三》。

78、迎难而上:【拼音】:yíngnánérshàng

7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0、汉字“句”在田字格如上。

81、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82、【释义】: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83、缺货步履又蹒跚有钱,到货我只知道你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

84、【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85、引申指“弯曲”。如:句爪(钩形的尖爪)。

86、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87、句的读音为gōu时,释义:

88、句子:由单词或复词联缀而成,表示完整意义的独立语言单位,必须有代表人、事或物的主语,并有说明主语的谓语。

89、秉烛达旦:【拼音】:bǐngzhúdádàn

90、造句:用词语组织句子。

91、、供不应求读音:gōngbùyìngqiú解释:形容某种事物的需求量很大,但供应不足。

92、【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吾闻公子庆忌,筋骨如铁,万夫莫当。”

93、百折不回:【拼音】:bǎizhébùhuí

94、凿壁借光:【拼音】:záobìjièguān

95、【释义】:字面意思是点着蜡烛一直熬到早晨,比喻人辛勤工作直到第二天早上。

96、初一语文积累字词句篇,文学常识。

97、形容货不够卖的句子,是一个忍受巨大痛苦的艰难过程。

98、【释义】: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99、结构:半包围结构

100、(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101、铁杵磨针:【拼音】:tiěchǔmózhēn

102、【释义】: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

103、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04、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105、【释义】: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106、警句:语言简练深刻的句子。

107、有钱买不到货的句子,如果你想让我走的话。

108、【释义】:铁杵磨针是一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109、囊萤映雪:【拼音】:nángyíngyìngxuě

110、绝句: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111、滴水穿石:【拼音】:dīshuǐchuānshí

112、【释义】:形容非常勇敢。同“万夫不当之勇”。

113、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114、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115、年代:北宋

1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7、【释义】: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118、一往直前:【拼音】:yīwǎngzhíqián

119、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1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