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事例素材简短优选21句
1、乐不思蜀的刘禅。刘备乃皇室后裔、一代枭雄,而其子刘禅不学无术、没有志向,以至被魏国俘获后,说出了乐不思蜀的荒唐说。
2、格物致知始见於《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对待。
3、随处抛丢垃圾、随地吐痰2公共场所大声喧哗3围观外国人4不排队,乱插队5.乘电梯不靠右站立影响他人快步通行6.高空掷物7乱鸣喇叭,噪声污染8.随处张贴、涂鸦,小广告9宠物扰人或任由宠物随处大小便10漠视弱势群体,空巢老人
4、二是他在水文气象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与战友们一起建设了南沙第一套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和第一个大气波导站,发表了南沙第一篇水文气象学术论文,创造了南沙水文气象10项第一,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
5、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比尔·盖茨小的时候,曾经在图书馆里帮忙。虽然图书馆里的活有时候很多、很累,可她并没有厌烦,反而把其比作是类似于福尔摩斯一样的侦探活动,并乐在其中。干起活来孜孜不倦。
6、一是他扎根南沙20年,先后守礁28次、94个月,在南沙部队守礁次数最多、累计守礁时间最长;
7、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觉得自己没有松树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因为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出甜美的果子,也自惭死了;葡萄羞愧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像桃树能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叹息自己没有茉莉花那样的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分别觉得自己缺陷太多,比不了别人而无精打采,而顶细小的忘忧草却并不觉得自己卑微,独自欣赏着自己,茂盛地生长。
8、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9、明代哲学家罗钦顺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於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学问所得的资料,是思辨活动所依循的基础。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非耳目全操心之权而心可废也”。应以格物为先,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所了解,以便启发心思。如离开格物,而去冥思苦想,便不可能致知。这是对认识过程的辩证说明。他讨论理和物的关系,认为“有此物即有此理”,“无此物即无此理”,但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不生不灭的,“天地之运,万古如一,又何死生存亡之有!”
10、⑤玛丽·居里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她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辛勤地奋斗着。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
11、④李文彬,海军南沙守备部队永暑专业队海洋气象分队高级工程师李文波名下有两项闪光的纪录:
12、①李素丽,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
13、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和称赞,先后被评为全军先进水文气象工作者,荣立三等功2次。
14、随后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1971年被污蔑为工贼。1975年去世,享年60岁。
15、③孔祥瑞,男,52岁,中共党员,高级工人技师,现任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煤码头分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先后在天津港一公司、六公司固机队作司机、任队长。孔祥瑞同志是伴随天津港建设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时期知识型产业工人。
16、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0.l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17、友善,汉语词汇。拼音:yǒushàn。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2012年,中共十八大正式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帮助他人,减少争执矛盾也是友善的一种表现。
18、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除了小小的忘忧草,其它的花草树木都枯死了,园中一片荒凉。
19、②时传祥出生在山东德州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是一位“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曾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1952年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
20、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
21、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他所说的物指一切事物,包括精神现象或物质现象。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这个从逐渐积习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包含了关於人类认识的一些合理观点。程颐又认为:“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他认为格物致知的过程,是一个体认吾所固有的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