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孔子的故事100字精选112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在战国时期,公孙仪任鲁国的宰相,公孙仪很喜欢吃鱼,后来全国的人都抢着买鱼送给他。公孙仪却一条鱼都不肯接受,他的弟弟就劝他说:“你那么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

2、正是这样的一种愚昧无知,才让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大损失。

3、因为你现在是丞相,所以别人送给你鱼,如果你有一天不是丞相了,别人还会送吗?到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好事了。但是大多数人却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严重的后果。

4、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

5、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6、真正能够以长远角度去考虑事情的人,能达到三种智慧,分别是:居安思危,不受人把柄,不以小利做长久打算。

7、如果只是以眼前小的利益,做长久的打算,对于自己的企业或者自己人生来说,更是一种灾难。

8、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9、第一个故事:鲁国国君说,凡是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沦为奴隶的,鲁国公民可以花钱赎回,回到鲁国后可以到政府报销所花的费用。孔子的一个学生在外国发现了一个鲁国人在当奴隶,因此把他赎了回来,回国后还没去政府报销,因此赢得了鲁国人的称赞。可是孔子却教训他说,你这样一做,别人就不好意思去政府报销赎奴隶的费用了,在赎与不赎的问题上就会犹豫,很多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也就因此不能回国,国家大好的政策就会被你败坏。

10、一:居安思危

11、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12、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自强不息的一生。在学习上,他孜孜不倦,学而不厌,学思结合,不懂的事每事问,为了学琴三月不知肉味,所以他的学识非常渊博,都是勤学苦练积累的;在事业上,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没有被采纳,他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一直是积极乐观,等待机会;在教育上,他诲人不倦,同时教学相长,也注重学生的长处,为他所用。可见,孔子是自强不息的好榜样。

13、从此之后,这个寺院里面越来越富裕。后来住持日渐年老之后,有一天他过江的时候,到江中他把碗取出来,扔入了河中。

14、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15、第二个故事:孔子的一个学生在河边散步时,刚巧发现有人落水,落水者的亲人说,谁能救落水者就奖励他一头牛,孔子的学生跳进水中把这个人救了上来,并高高兴兴地领走了牛。别人都骂他贪财,可是孔子却表扬了他,说你为大家做了一个榜样,今后再有人遇到险情,大家都会奋不顾身,整个国家就会有许多人因此而得救。

16、从古至今,能够以长远的角度去思考,能够居安思危的人,都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警惕困难,留有充分的余地,为自己埋下一个良好的伏笔。

17、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的好,她一定请他再唱一遍,自己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18、至圣先师孔夫子在面对实际的问题上,不但没有要学生空谈道德、伦理,反而劝学生坦然接受回报,这与孔夫子一向提倡的仁义道德岂不是矛盾了?其实不然,孔夫子当然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讲仁义,讲道德,但是他也明白这对大多数人都是太高的要求,所以在讲利益的做好事和不讲利益同时不作为之间,孔子宁可选择前者。

19、从前,在巴东县下岩院的一个寺庙,里面有一个住持,他得到了一个青瓷碗。

20、发愤忘食

21、而最后因为过于计较得失,不留余地,无论是管理层或者是工人师傅们,他们都会草率的行事,难以把心思踏踏实实的放在工作上面,那样做出来的工作也有更多的残次品。

22、缺乏长远的眼光

23、老子又把嘴巴张的更大了。

24、老子不仅不满的张大了嘴。

25、孔子说,谢谢先生,学生受教了,柔弱胜于刚强。

26、这个问题是存在于自己的“认知”层面上,如果对一个人来说,从来没有想过在他所认知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大的一个世界,那么他就会陷入狭隘的思维之中。

27、要时常记住孔子所说的那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8、沈万三的聚宝盆也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后来皇帝拿去做实验,做完实验之后又还给沈万三。后来修复长城的时候,又把这个盆放在南门之下,镇守长城,也是为了提前解决纠纷。

29、因为这两种原因的驱使,大多数人无法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长此以往下去,不仅让自己的人生陷入被动,还会因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自食恶果。

30、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31、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32、君子之态

33、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任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子就先说到:“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34、有一天孔子去拜访老子,问:“先生,请问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35、这个时候他的弟子们特别的惊愕,住持就说:“如果我去世之后,你们还能像这样谨慎持守吗,我把碗丢掉,就是不想让你们自相争夺,增加罪恶呀。”

36、别人给你送鱼,并不是送给你本人,而是送给你所在的“官职”。

37、善与人交

38、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现在,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官民均可安居乐业了。”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39、成语典故

40、先哲们告诉我们社会政治中的“安危”、“存亡”、“忧患”、“安乐”之理,是从当时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之谈。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是成就不了伟大业绩的。

41、为人处事的时候,只在乎一些小的利益得失的人,难以有长久的成就。

42、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在任何一个情况之下受人好处,以免被人抓住把柄,更是一种提前预知。

43、因为小的利益驱使

44、”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5、孔融:小孔融十岁时,他爸爸带了到京城去见见世面。这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融很想拜见这位大人,可是爸爸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孔融想了想,对爸爸说:"我有个办法让李大人接见我。"孔融进了李府大厅,不慌不忙往前排的红木椅上一坐。由于人小,他坐在椅子上两脚悬空。李大人朝孔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惑,他:"小客官,你跟李家到底是什么亲呢?"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亲着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经向你们的老祖宗李耳拜过师,向他请教过学问,这说明孔家和李家早在好几百年前就建立起了友谊。作为孔家的后代,我今天特来登门拜见您。"姓李的大官和在座的宾客,听了小孔融的一番话都十分惊奇,连声赞叹。  又有一次,一位姓陈的大官来看李大人,正好小孔融也在。李大人指着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姓陈的大官说:"小时聪明,长大了不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作出反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呢!"姓陈的大官一听这话,不敢小瞧他了,夸奖说:"这孩子可真不简单,长大以后必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果然孔融长大后被曹操重用,与其他六位才子一起被称为"建安七子"。

46、现在,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约法三章”概括。

47、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

48、自强不息

49、非常庞大的一个造船厂,正是因为自己计较眼前的一得一失,导致让这一个伟大的事业走向了终点。

50、二:不受人把柄

51、三:不以小利做长久打算

52、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

53、缺乏长远目光

54、他把这个碗带回寺中,发现这一个碗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因为他最初往碗里面种一些花草的时候,供奉在佛像之前,第二天这个碗就开满了鲜花。

55、后来50年后,有关部门果然是把费用减少了一半,没过多久,也就是咸通年间,有关部门依照实际费用拨款,不再有剩余。造出来的船更加的轻薄,也不能那么牢固,造船的事业也从此渐渐废弃了。

孔子的故事100字精选112句

56、所谓说“谋小利者吃大亏”,刘晏实行了高价造船,为的就是让造船的工匠师傅们齐心协力,能够认真的做工。所以船只才能够坚固,质量也好,因为不会有工匠急忙的赶工,不会有次品,不会因为返工而浪费钱财,保证了船只的坚固和正常使用,社会效益也会更好。

57、在唐太宗时期,刘晏在扬州设置了一个造船的厂,一艘船预算一千两。

58、公孙仪这个时候就说:“我喜欢吃鱼,但是我不能接受别人的,一旦接受了,就会受人恩惠而感激,对别人低声下气,以后也会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如果违违法了,我就会被免职,到时候谁也不会送给我鱼了,这说明依靠别人还不如依靠自己啊。”

59、这个事情还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有三起三落,你在人生高处的时候,不要太过于的居功自傲,更不要拿你当下的位置去骄傲跋扈,作威作福。否则你会在下一个低谷处,受人唾弃,处于被动之中。

60、孔子不解,提高了嗓门,又问了一遍。

61、这就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的一个智慧,公孙仪知道自己喜欢吃鱼,但是他从来不肯接受别人送来的。

62、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作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63、智慧悟语

64、一天,妻子去集市买东西,可儿子也要去,妻子只好哄他,回来杀猪吃,结果妻子不守信用,曾子告诉妻子要以身作则,诚实守信,儿子才有出息,妻子明白后,便去煮水,月光下,一家人其乐融融。

65、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66、刘晏就说:“不可以,干大事的人不能吝啬一点小费用,凡事要有从长远考虑。现在刚开始造船,管事的人多,让他们个人的花销不会窘迫,这样他们才会把船造好,造的船坚固。如果现在就斤斤计较,长期下去必然会减少拨款,如果不超过一半还可以支撑,超过一半,那么造船就不会长久。”

67、提前预知,提前去除,把事情留有充分的余地,把人生留有适度的空间。保持一种危机意识,才能更加从容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68、老子这把嘴巴全部张开,只见里面只剩下了几颗牙齿。

69、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70、我们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居安思危,不受人把柄,不因眼前的小利而影响未来打算,也让自己时常反省自我的状态,避免这三种思维误区,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进入一个稳定良性的状态之中。

71、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很守信用。

72、因为利益驱使之人,他看到的是眼前的一得一失,这样的人或许很聪明,但是只在乎眼前得失。

73、住持的这一个做法是非常有智慧的,青花瓷碗虽好,但是它会让一个人产生贪欲。

74、能够居安思危的人,他能够在当下舒适的环境中提前预知未来的灾祸,这样的人,可称作为圣人。

75、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76、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

77、一时的节省,一时的赚取利益,从长久的角度来说,丧失的则是一个良好的结局。

78、正如《道德经》中所说:当内心不再淳朴,欲望逐渐丰富的时候,未必是一个好事。因为一个人会随着自己内心的欲望而逐渐的膨胀,最后吞噬的是自己。

79、后生可畏

80、约法三章

81、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疑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82、第二天,他又抓了一点米放在碗里面,过了一夜之后,米也变成了满满的一碗。

83、后来他又试了一下,他又放了一些珠宝之类的放在碗里面,结果都是一样。

84、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85、这样的道理要是让我们明白,要提前预知变化,保持一种低调,以备不时之需,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会陷入被动之中。

86、尽善尽美。

87、这个时候有人就说:“造船花费的费用,用不了这个数目,大概只能用一半,请求减少经费。”

88、这就是居安思危的智慧,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人生安逸的时候,要时刻能想到以后人生潜藏的危机;在人生舒适的时候,要警惕未来将要遇见的困难和挫折。

89、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只是个小亭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离开。

90、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说“大多数人即便具备了长远的眼光,但是也总因为在太在乎眼前的一得一失,而不做长久打算。

91、在大多数时候,不要只看到眼前的美好,却不顾以后的结局。人生正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在舒适的时候未雨绸缪,有一份从长久打算的思维,才能让自己时刻的处于良性的积极状态之中。

92、如果说在一时之间,能够多发放一些银两,让造船的工人手上都能宽裕一些,他们就更能把心思放在造船上面,造出来的船结实,才能有一个长久良性的发展。

93、孔子以为老子没有听见,又问了一遍。

94、孔子励志故事:

95、因为他明白,如果收了别人的好处,就要替别人去办事。如果这一件事情是有违自己底线的,到时候就会特别的尴尬。而且当不得已的去办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原则来为人处事,这样的结果轻则被罢免官职,重则可能还会有杀身之祸。

96、不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需要从长远的一个角度去考虑,只看眼前利益得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之中,而无法自拔。

97、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之师”。

98、失人失言

99、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100、比如,清朝末年,慈禧夜郎自大,没有居安思危,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101、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及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大为惊叹。老子则比喻孔子为凤凰。《御览》卷915引《庄子》云:“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渊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凤凰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老子以凤鸟比喻孔子,不独有偶,楚狂接舆陆通,过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L亦喻孔子为凤。孔子喻老子为“龙”,老子喻孔子为“凤”,而一龙一凤,龙凤呈祥,历来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吉祥如意的象征。孔子拜老子为师,这是历史事实。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子传》和《孔子世家》中都有记述。儒门后学所著之《礼记》与孔子后裔所撰之《家语》,也都一再提及,就证明绝非无中生有。而且,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先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对于孔子师事老子一事,大可不必避而不谈,讳莫如深,更用不着极力抹杀,矢口否认。实际上,孔子尊师重教,勤学好问,成为学生和教师的楷模,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如实地予以评价,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才是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从上述孔子师事老子一事看出,孔子尊敬教师,虚心求教,获得不少知识充实自己,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丧葬礼仪,抑或是自然学识诸方面,都从老子那里得益颇多。当他向学生传授或答疑时,总不忘教师的教诲,常常讲到“吾闻诸老聃曰”云云,尊师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这样好学尊师的优秀品德,不仅是他成为博学多识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给后世以积极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继承和弘扬孔子尊敬师长,向老子虚心求教的可贵品德,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0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0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104、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了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5、从长久的一个角度来看,失去的是大的利益,正所谓占小便宜吃大亏。

106、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07、这三种心态,代表着一个人能拥有更清晰的头脑,来营造更好的人生。

108、《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9、很多人之所以被眼前的景象迷惑,没有做长远的打算,大多是因为两个原因。

110、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111、孔子:良好的人生结局,从“未雨绸缪”开始

112、正所谓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时常有“空杯心态”,把自己所拥有的思维清空,接受一个更大的世界,不要被自己眼前的现象所封固,也不要让自己陷入一个短浅的思维之中。

10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