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精选114句
1、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2、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4、二、通假字
5、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6、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7、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呀!
9、(2)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10、四、词类活用
11、(1)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12、至于: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13、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原文是《六国论》北宋苏洵(苏轼之父)
14、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15、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6、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17、《六国论》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8、(4)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
19、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0、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21、(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
22、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23、③诚不得已(办法)
24、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2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2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8、智力:①古义:智谋,力量。
29、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30、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31、暴霜露(通"曝")
32、得:
33、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3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35、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37、三、一词多义
38、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39、或:
40、而
41、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42、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43、②此得之(正确)
4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5、《六国论》第四段译文是
46、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47、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48、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4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0、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52、故事:①古义:旧事,前例。
5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54、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55、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兵:武器,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六个诸侯国家破国亡,不是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也不是打仗不得法”。它同下文“弊在赂秦”一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简捷明快。
56、洎牧以谗诛。
5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8、六、句式
59、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60、举:举以予人(拿)
6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
62、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6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64、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65、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66、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67、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68、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69、势:
70、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71、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2、得:此言得之(对)
73、祖父:①古义:祖辈父辈。
74、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75、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76、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77、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78、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79、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
80、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81、《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82、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83、可以:①古义:可以凭借。
84、(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85、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86、五、古今异义的词
87、七、难句翻译
88、②今义:爷爷。
89、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90、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9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92、(3)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93、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94、不赂者以赂者丧。
95、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96、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97、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98、哎!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臣子,用侍奉秦国的心来对待天下的奇才,所有人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吃下去。真可悲!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逼迫,每月每日割让土地,最后走向灭亡。所以治理国家的人,不能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99、非:
100、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101、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102、则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一词多义的词。可以翻译成就,就是等。
103、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104、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105、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106、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10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也”式判断句)。与:亲附、亲近。嬴:秦王的姓。单独看,这句翻译为“是因为齐国结交秦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它提示了齐国灭亡的原因。
108、(5)连词,表承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09、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110、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111、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112、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113、相:
114、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