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看透人生的佛家禅语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境界不够的话,精神能脱离肉体,但却无法自如的依附在别的肉体,只能有永久地以精神状态存在,这就是自了汉的境界,小乘佛教的最终境界。

2、境界足够的话,精神能够自由地出入肉体,这至少是九地菩萨的境界了。

3、这句话出自金刚经,能不能正确理解,关键在“相”上。“相”指一切的语言、概念和观念等。比如大小、长短、穷富等,这是“相对”而有的观念,实际上在“无比较”时,根本不存在。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听起来是不是觉得玄乎?秋毫之末反成了“大”,泰山反成了“小”。这里的大小,就是“相”,它只是一种观念而已。如果能从这些圈套里挣脱出来,就是“诸相非相”。此时,大可以是小,小也能是大,生与死不二,此为“如”,如实道来者,如来也。

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5、这段话出自佛教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世尊讲经说法49年的时间,第一先说了【华严经】这部经用了三七二十一天就讲完此经。第二【阿含经】一共说十二年时间。第三方等即【解深密经】【维摩经】共说八年。第四【般若经】【金刚般若经】【大般若经】等一共说二十二年的时间啊!第五【法华经】【涅槃经】共七年。

6、如如不动,无上菩提。

7、一切肉眼可见的现象全都是“幻象”,也可以理解为说它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但又不是真的没有,因为不会长久,所以称之为没有、幻象。

8、不经历事情,永远无法看透人情冷暖、世间百态,这些“看透”里面必然夹杂着欣喜和失望。缓了几天,思维终于不再终日围着“人生”和“人性”打转儿。“人生”太短,要做的事情想有的体验计划走的路实在太多,只愿自己在这些可以主宰的岁月里,不负初心。

9、就是看谈人生,也看透人生丶

10、所有的一切相,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大梦一场!你如果能明白一切相,一切法,都是无相的自性变现的,其本质就是自性。那个自性,就是如来!你能这样明白,就是见到如来!不是眼睛看到的,是自心明白的!

11、人生如茶,伊人如水!人生不若,只如初见.2,天地有情尽白发,人间无意了沧桑.3,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4,芸芸众生,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生死由命,富贵在天5,天下丛林饭似山,衣钵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1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出自《金刚经》

13、精神所能脱离肉体而存在,即近乎达到彼岸。

14、我觉得配上这句话一起来说更能描述清楚。

15、但由于业力的缘故,精神始终受到肉体的牵绊,无法摆脱,这就构成了轮回。

1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17、“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指透过经文的描述,了解到经文想要传达的本义,你的佛学修养就是真如自性。就是如来。

18、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有这样一个故事“清初金陵歌妓董小宛与冒辟疆结为夫妻,清兵攻陷杭州后,两江总督洪承畴抢走她并进贡给顺治皇帝。顺治特别喜欢她,并把她养在兰馨宫,给她荣华富贵,但还是赢不了她的心,孝庄皇太后杀了董小宛,顺治皇帝看破红尘毅然出家当和尚。”

19、类似的佛语其实有很多,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0、这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是这样警告大家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理不好讲,不好描述。所以圣人们只能勉强的描述,或者用比喻的方法尽可能的去阐述。但是,如果你真的一字一句的按圣人说法去理解和行动,你已经远离了真理,你也见不到如来。

21、再比如: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22、有一个故事,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故事内容如下:有一个高僧路过一个村庄,看见一个老妇人坐在家门口念经。这个高僧远远的看去,发现这个老妇人浑身上下充满了佛光,相当的安详。走进一听,发现老妇人念的就是金刚经。可是,这个高僧听着听着就感觉不对了。因为他发现这个老妇人念的经有很多错别字。这个高僧就指点老妇人,告诉她经文念错了,需要如此这般念,才是对的。指点完事,高僧走了。可是老妇人再也不会念经了,身上的佛光也日渐消退。因为她每念到高僧指点的地方,就下意思的想,这个字应该这么念。她的心再也不静了,老是放在要念对经文上了。而忘了念经的目的,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23、意思是说人生本来就是特别的无常的,我们看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繁华之后,让自己得到心里安定的才是我们应该回归的地方。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看透生活的本质,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才知道自己内心的家在哪里。

24、凡是佛一切弟子有我执,我疑,我念,我相即是着相,这些东西都是虚妄不现实的。倘若你见到所有诸相,不去分别不去怀疑,说明你入道了。即见如来,这个如来不是指世尊和诸佛,而是你自己,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

看透人生的佛家禅语

25、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相"是指"我"所执着的,掺和了分别心的,夹杂了个人感情的表相!都是虚幻不实的。若把这些虚幻不实的成因都放下了,清除干净了!也就见到事物的本质真相了,也即见到了天人合一的,人人具有的良心良知佛性菩提心了。???

27、这句经典来自金刚经,它的意思是我让我们断了对一切事、物、人的执着,把一切看为游戏,试想你专注玩游戏时你会认为游戏是真实的吗?当然不会。人生是一场游戏,不是真实存在永恒,但我们的心往往执着,误以为真,高兴时希望这种状态长久永恒,痛苦时希望转瞬即逝,这一切或许在你渐渐读懂这四句经典时,便渐渐释怀,于是渐渐进入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8、最后世尊说了一句偈子,望众自己体悟吧!

29、象从何而来?由能量汇聚而成,换句话说,放眼世界,全都是能量,能量的震动显现出不同的形态,这样理解,就能明白佛祖所说的:众生平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

30、这话可以简单讲讲意义了解一下,要明白这句话到底讲什么?你必须明白佛家的基本世界观,其实金刚经是经中之王,一切法从这部经出,所以了解金刚经的原文就基本知道佛家的世界观了,因为佛家讲的是一切唯心论,这个唯心不等同与世俗所说的唯心主义,根本不承认物质的存在,而是佛家看到世间万物的本质,这个本质就在这句话之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敲黑板注意了,这个虚妄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虚幻不实的意思,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由基本原子组成的,不管的生物还是非生物,佛家认为本质上都是因缘际会的产物,比如一块金子,可以变成一个少女,一条狗,一串项链,少女很漂亮,狗很可爱,项链让人爱不释手,但是不能改变所有一切是金子的事实,而达到一定境界就明白,世间一切都是这样虚幻不实的,只有如来是真实不虚的,注意这里的见如来,不是见佛祖,而是佛性也叫真如自性,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就强调见性成佛的修行观点,当然我这讲的还很浅显,只有真正的实修证悟到才能知道那个语言无法描述的境界到底如何,愿与同修者共勉,阿弥陀佛?

31、这部经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叙述经典的,通过须菩提的提问,世尊的回答解惑,告诉世人如何据经典而修道。

32、《金刚经》有句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佛陀开示的摆脱烦恼的方法:世间一切事物、情感,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有生就有死,有存就有灭,没有什么永生不亡的东西;虚妄并不是说它不存在,只是不能永住世间,因缘尽了也就散了;如果能了解存在和消亡的根本在于因缘,认识到有存在就有消亡,存在的过程就是消亡的过程,消亡的过程可以产生新的存在,存在就是消亡,消亡就是存在,从而以平淡的心境看待进退得失,以淡然的态度对待贪欲执着,那么就可以摆脱烦恼,见到心中的如来了。

33、意思是从一个人的笑容,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的一生

34、由上述可见说【金刚般若】的时间最长,用了他一生四分之一还多的时间,来为二乘断疑生信,绝相超宗。它能将二乘圣人所有疑情妄执,统统消灭干净。直上无上菩提,就像中午的太阳普照一切。

35、我们凡夫之人不论做什么事情,以我为中心,时时刻刻都是“我”。那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到哪里去呢?世尊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

36、人生无常,阅尽霜华,心安才是归处指的是人生不可能平淡,有好也有坏,不仅会得到很多开心,幸福,也会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不管怎么样,只要能让你内心平静,有安全感,那它就是你的归宿。我们要尽量让我们自己有一颗淡然的心,遇到喜事开心接受,遇到艰难困苦,尽量淡然,冷静处理。让无常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37、如何解释,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段话?

38、不经过特定的方法,精神脱离肉体,又容易消散,这就是所谓魂飞魄散。

39、这句话是金刚经中最经典的句子,说实话用语言解释很难,而且每个人理解的程度都不同。个人理解这句话是描述的一种修行境界,而且可能是开悟后的境界,对于初学者不要试图一味的咬文嚼字,不断的诵念经文,坚持修行才是正道,不要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佛家最讲悟性,光理论看似懂了没有意义的。

40、意思是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已经看透了人间百态。

41、所谓修行,应该就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方法,使得精神能够脱离肉体,又不被其他力量所伤害,从而达到永生。

42、还有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3、我最喜欢的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还是挺高的,但是充分表达了佛家看破红尘的态度,如果你不去招惹,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击穿你的心。

44、按照佛教的说法,凡世间的众生之所以烦恼,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贪嗔痴无止无尽。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之下,使得人有内心的痛苦、有外来的痛苦,有追求目标的痛苦、有达到目标乐极生悲的痛苦,有得到的痛苦、有得不到的痛苦,有生老病死苦,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佛教认为人就好像漂浮在无边的苦海之中,时而头抬出海面,那是欲望得到暂时满足;时而头又被海水淹没,那是被苦海所迷惑;被欲望所羁绊,在六道轮回中流转往复,在生死苦海中起起伏伏,却总是离不开这个苦海。“苦海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5、后来才知道,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46、“可否以32象观如来?”。

47、“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这主要是指对佛家理论的理解。不论哪部经书,不论何种描述,不论哪一句经文,都不要妄自对应你所认知的事物。一对应,你就错了。

48、【金刚般若波罗经】是由唐鳩摩罗什法师所译,本经共三十二品,象征着三十二相的标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总纲,一切佛法都由此经而出。

49、水平有限,不是之处还请指正,谢谢!

50、”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般若菠萝蜜经】主要是讲我执、妄念、生疑、着相。其中重要的是讲不要着相,即心生空相。

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