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船经过天门山的诗句精选83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李白《古风》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唐代:李白
5、《峨眉山月歌》
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孤帆一片日边来。
9、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10、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11、扩展资料
12、白话文释义: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14、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1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6、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8、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9、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20、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23、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24、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25、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北宋-李之仪)
26、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2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8、他写的是黄昏。
29、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1、碧水东流至此回。
3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33、唐代·李白
3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35、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我们看诗句就知道写的是什么时间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前一句写的是天门山的样子,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确凿地点出了作者写的是早上,意思是我乘着一叶扁舟从日边而来,日边就是太阳初升。
3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次回。
37、李白怀着对家乡山水风光的深深眷恋,顺江而下,远渡荆门,开始了漫长的游历生活。
38、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3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还。
40、峨眉山月歌
41、巜望天门山》写得是早上。因为根据诗意来说,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随着船的流动由远及近,两岸的美景等等这些的描写都是突出了清晰,进而给人们的感觉浓厚。那么时间就已经核定了是在早晨,只有这时候才能有那么一种飘然的清晰。而且诗中"孤帆一片日边来"更加进一步说明了时间是早上。所以说《望天门山》写的是早上。
4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43、这首唐诗的题目是《渡荆门送别》,写于公元724年,当时的李白只有23岁。20多岁的年轻人对于外界社会有很高的期待,也有无尽的幻想。
44、李白〔唐代〕
45、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47、出自:望天门山
48、《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诗,全文原文如下:
49、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50、李白一叶孤舟一壶酒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52、【原文】
5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54、译文:
5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6、李白出蜀时写了《望天门山》、《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等诗。
57、望天门山
58、意思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5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60、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61、创作背景: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6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63、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王国维《读史二十首》
6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65、《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
6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6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68、渡荆门送别
6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0、天门中断楚江开,
7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3、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
7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7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77、两岸青山相对出,
78、公元725年,李白初出巴蜀赴江东途中,船行至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望天门山》。
79、李白《望天门山》
80、李白自四川一路乘船东行,来到了一处名为「荆门」的地方。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81、原文:
8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3、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