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李白描写天门山的诗句精选144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望庐山瀑布

2、其中著名的山水诗有《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渡荆门送别》、《早发白帝城》、《秋下荆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登太白峰》等等。

3、遥看瀑布挂前川。

4、北风行

5、山中与幽人对酌

6、《游泰山六首》唐代李白

7、两坐错落,如鲸张鳞。

8、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9、唐代:李白

10、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11、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12、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13、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14、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15、《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16、疑是银河落九天。

17、《望天门山》一诗中的“断”字,写出了天门山的陡峭。天门山一分为二,像是从中间断开了似的,同时又像是被楚江汹涌的水流冲击开的一般。“断”字既表现了山势的险峻又表现了水流的湍急。

18、他写的是黄昏。

19、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20、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21、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22、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23、望天门山的诗意是: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豁然断开,分为两座山,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2,《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诗,全文原文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4、天门山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25、译文: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两座山峰隔江相对。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

26、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27、译文:

28、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29、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0、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31、卷沙扬涛,溺马杀人。

32、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33、登金陵凤凰台

34、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

35、>

36、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3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8、孤云独去闲。

39、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流淫之波?

40、【作者】:李白——《日出入行》

41、《过芜湖望天门山》明代管讷

42、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43、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我们看诗句就知道写的是什么时间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前一句写的是天门山的样子,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确凿地点出了作者写的是早上,意思是我乘着一叶扁舟从日边而来,日边就是太阳初升。

44、天险之地,无德匪亲

45、《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唐代李白

46、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47、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48、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4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0、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51、唐五代•

5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53、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54、【原文】:

55、回崖沓障凌苍苍。

56、:望庐山瀑布

57、大概是十八首,

58、译文:扬帆起航到安徽芜湖,梁山的壮观景色映入眼帘。江水滔滔从西边涌来,到天门山势如破竹。

59、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0、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61、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62、【作者】: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63、夹据洪流,实为吴津。

64、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65、:<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66、以下为李白所作

67、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68、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69、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70、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71、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

李白描写天门山的诗句精选144句

72、只有敬亭山。

73、牛渚怪物,目围车轮。

74、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75、译文:拂晓,我骑上白鹿,直奔南天门而去。山腰上遇到一位仙人,道貌轩然,瞳孔方方。

76、【诗人】  李白  【朝代】  唐  【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队;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为转折意。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得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相提并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另说见后)。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77、荆门浮舟望蜀江

78、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7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80、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81、【年代】:唐

82、出自唐代李白的《游泰山六首》

8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84、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85、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86、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黄。

87、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在。

88、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一个断字写出了天门山的陡峭。

89、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90、原文:

91、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92、秣陵门户是天门,双峙天边紫翠屯。

93、首。

94、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95、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96、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97、出自唐代李白的《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98、日照香炉生紫烟,

99、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100、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101、出自清代屈大均《天门山》

102、【内容】

103、国泰呈瑞,时讹返珍。

104、光射岛屿,气凌星辰。

105、李白

106、《望天门山》唐代李白

107、译文:扬帆再行来到天门山,回头望去牛头渚已被掩没。大江长啊季风按时吹来,太阳升起夜雾消散。

108、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

109、众鸟高飞尽,

110、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111、[作者]李白[朝代]唐

112、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11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14、《天门山》唐代李白

115、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116、飞流直下三千尺,

117、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国天空的双子星座,他们辉耀的是永恒的光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司马迁所说而为后世所习用的名言,虽然李白五、七言绝句的数量与质量远在杜甫之上,但五、七言律诗的成就却也远不及杜甫,尤其是篇数仅寥寥数首的七律。他的五律整体成就虽说也不如杜甫,单篇或者说单挑,却足可抗衡。

118、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119、日出入行

120、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121、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122、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123、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12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125、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126、巜望天门山》写得是早上。因为根据诗意来说,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随着船的流动由远及近,两岸的美景等等这些的描写都是突出了清晰,进而给人们的感觉浓厚。那么时间就已经核定了是在早晨,只有这时候才能有那么一种飘然的清晰。而且诗中"孤帆一片日边来"更加进一步说明了时间是早上。所以说《望天门山》写的是早上。

12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128、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129、唐李白

130、扬帆下芜湖,梁山在吾目。大江从西来,天门势如束。

131、原文:望天门山

132、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133、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134、梁山博望,关扃楚滨。

135、惟海有若,惟川有神。

136、《峨眉山月歌》《太原早秋》《渡荆门送别》《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望天门山》《东鲁门泛舟》《夜下征亭》《独坐敬亭山》《游泰山》《蜀道难》《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

137、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138、《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139、《望天门山》

140、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141、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142、出自唐代李白的《姑孰十咏》

143、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144、相看两不厌,

1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