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关于菊花的诗句赏析
1、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2、释义:我手携一壶流霞酒,采撷一朵黄菊花,欣赏这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
3、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6、感遇·其二
7、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8、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非出自诗句,而是出自名为《爱莲说》的议论性散文。
10、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文思如泉涌,给后世留下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美田园诗。在这些诗歌中,随处可见陶渊明对菊花的偏爱。菊花入诗,正是从陶渊明一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开始,菊花便成了历代文人雅士咏志抒怀的对象。
11、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12、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13、未泛盈樽酒。
1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5、东篱下悠然采菊的陶渊明,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从此,菊花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16、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17、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18、人各有意趣,喜欢的东西各有不同,古代的时候一些文人雅士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往往代表他们一个人的性格和品味。比如说周敦颐就喜欢莲花,还特意为莲花写了一篇文章。还有郑板桥喜欢竹子,经常以画竹子表示他的心境。还有一个爱菊花出名,乃至后人表达自己的意趣都会附带上他的人——陶渊明。
19、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20、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21、它那闲适淡雅的气质正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生活状态。而它凌寒独立,啸傲风月的形态和它那“擢颖凌寒飙”、“秋霜不改条”的品质,也完美的契合了清高的雅士形象。
22、饮酒(其五)
23、古时候的人常常认为读书是一个人最高的品行,所以有钱人家一定会送孩子去读书,而那些能读圣贤书的孩子长大后的目标也必然是当官,很多人一直想努力爬到最高的位置,来完成自己梦想,但是陶渊明却是个特例。他才高八斗但是不愿意般同世人,就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说爱菊花。
24、其次,在情感内涵方面,尾联化用陶渊明爱菊这一熟典,通过将菊花带露想象为菊花因失去作为知己的陶公而伤心落泪,隐喻自己高洁孤介的品格,以及世无知音,横遭冷落、排挤的苦闷。
25、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26、虽言异兰蕙。
27、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28、宋·苏轼
29、同时,“露滴幽丛见泪痕”一句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泪痕”一词将菊花人格化,说残菊带露,是因为再也没有爱菊之陶公,而伤心落泪,这一比拟联想自然,想象合理,形象鲜明。
30、唐·李白
31、陶渊明咏菊诗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成蹊在其下,秾艳能几时?惟爱此霜杰,单含贞秀姿,故人都壶至,赏趣聊赋诗。
32、当荣君不采。
33、赠刘景文/冬景
34、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5、徒沾清露辉。
36、亦自有芳菲。
37、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38、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曾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公。但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时,父亲早死,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便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成年后的陶渊明几乎半辈子都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他曾多次入仕,也曾多次辞官。本来,他怀着一腔抱负进入了官场。但是,混乱的时代和黑暗的官场渐渐吞噬了陶渊明的锐气和豪情。他的心中充满愤懑与无奈,终于辞官返乡,归隐田园。
39、陶渊明酷爱菊花,天下尽人皆知,以至于后人看到菊花马上就想到陶渊明,甚至干脆把菊花称为“陶菊”;而只要听到陶渊明,脑海中也会立刻浮现陶家篱笆下的菊花。可以说陶渊明与菊花已经融为一体,这种爱还真不是常人可比。要想搞清楚陶渊明为何如此爱菊,咱们先来看看陶渊明是什么样的人,而菊花又是什么样的花。
40、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4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2、陶渊明爱菊花,显然不只是爱菊花的美。菊花贵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孤傲,高洁,隐逸,洒脱,傲放在百花凋零的秋冬之际,自带一种超凡脱俗的光环。
43、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44、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45、魏晋·陶渊明
46、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47、九月十日即事
48、陶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著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著精神上解放了(梁启超语)。所以他说:“觉今是而昨非”“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9、释义: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50、飘落欲何依。
51、译文及注释
52、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53、此诗运用了用典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陶渊明是爱菊的典型,所以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陶公没后无知已”一句就是运用了陶渊明爱菊逸事这一个人人熟知的典故,交代自陶渊明去世后,菊花在世间再无知己了。
54、周敦颐〔宋代〕
55、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56、该文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品质进行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明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5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8、感遇四首(之二)唐.李白
59、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60、释义: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61、李白写的关于菊花的诗词共四首!
62、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63、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64、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5、唐·元稹
66、陶渊明爱菊花,显然不只是爱菊花的美。菊花贵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孤傲,高洁,隐逸,洒脱,傲放在百花凋零的秋冬之际,自带一种超凡脱俗的光环。它那闲适淡雅的气质正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生活状态。而它凌寒独立,啸傲风月的形态和它那“擢颖凌寒飙”、“秋霜不改条”的品质,也完美的契合了清高的雅士形象。
67、九日龙山饮
68、全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一说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yi)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9、可叹东篱菊。
70、茎疏叶且微。
71、菊花不以娇艳的姿色取媚于时,而是以素雅坚贞的品性见美于人。陶渊明被戴上“隐逸之宗”的桂冠,菊花也被称为“花之隐逸者菊花的品性”,已经和陶渊明的人格交融为一。因此,菊花有“陶菊”之雅称,“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骨气。眼前又出现了那幅画面: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有菊相伴的陶渊明的生活,才是最真切,自然的!
7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7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4、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75、[唐·李白]
76、它没有娇艳欲滴的艳色,透露出的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素雅、坚贞,与“隐士”有几分相像。这些隐士往往是一些有学识,而不同于一般为利益终身追逐的人俗人,而陶渊明很符合这样的隐士性格。从小陶渊明的才智就比一般人高,能做的很多好诗还能写许多的好文章,后来自然去当了官,但是当不了长久。
77、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78、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