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笔记摘抄好句优选好句39句
1、说完这个问题,时行等抓紧机会,希望皇帝出席一些重大活动,其时万历因不得自由,心灰意懒,对朝事非常怠堕,面对奏请,辩解说我病好了难道不想出来,“只是腰酸脚软,行走不便”。
2、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明朝万历皇帝在位的第十五个年头。就是万历十五年的意思。万历是明朝的皇帝。
3、简直是不讲理了,时行等于是回道:“资禀赋于天,学问成于人,虽有睿哲之资,未有不教而能成者,须及时豫教,乃能成德。”
4、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万历十五年》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万历十五年》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5、尽管开朝皇帝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而废丞相,凡事均需皇帝钦点,长此以往,必有后来皇帝不堪重负,随之,内阁制度应运而生,加以明朝的监察、秘密警察之制,皇帝既在脑力、体力.上得以解脱,又分散权力防止下臣专权。
6、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7、结果记录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的史官大发感慨:“从来阁臣召见未有至此者,且天语谆复,圣容和晬,蔼然如家人父子,累朝以来所未有也。”
8、皇帝眼看自己没理,只好说我知道了,先生们回阁去吧。
9、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09月04日~1620年0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嘉靖帝朱厚熜之孙。隆庆六年(1572年)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0、《万历十五年》由历史学家黄仁宇所作。这本书是历史书籍里面散文水平最高的,在散文里面,历史水平最高。
11、全书从明朝万历十五年着笔,讲述明皇万历平淡的一年,展示明朝运作的全貌。书中从万历皇帝的一些日常琐碎写起,看起来漫不经心,最后切让人感悟深刻,只因这些日常事务,正如大风起于青萍之末,预示着一个帝国的陨落。
12、执政的前十年亦是万历帝在位最有作为的十年,开创了“万历中兴"的盛世局面,这些均与首辅大臣张居正励精图治,强力推行系列改革密不可分。
13、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回答:肯定雒于仁的举报当然不行,即便大力否定,皇帝在一时畅快之余也难免起疑心。
14、朱翊钧在位之初,朝政大权由内阁首辅张居正把持。其支持张居正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改变了自嘉靖以来的国家颓势,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在张居正死后,朱翊钧才开始亲政。
15、而万历皇帝的兴致则渐渐高起来。
16、时行等出殿后,万历却又差人让他们等着,叫人把皇长子和皇三子带过来让他们瞧瞧。
17、时行等人等了很久,两个皇子到后,又是拍马,又是“熟视”,又是“注视良久”,顺便又提起读书进学的事,旁敲侧击,但终无结果。
18、时行等还是说好话,不想处置。
19、好一个申时行,不愧是内阁首辅,当即回答:“九重深邃,宫闱秘密。臣等也不能详知。何况疏远小臣。”
20、然后希望大学士们对他“票拟重处”。“时行等对曰:‘此无知小臣,误听道路之言,轻率渎奏。’上曰:‘他还是出位沽名!’时行等对曰:‘他既沽名,皇上若重处之,适成其名,反损皇上圣德。唯宽容不较,乃见圣德之盛。”
21、时行等又提请皇帝早日立下太子——当时皇长子已经9岁,而万历私心想立5岁的皇三子为太子——以便让他出阁读书,面对这个头疼的问题,万历竟然狡辩说:“人资性不同,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也要生来自然聪明。安能一一教训?”
22、横向观之,在黄仁宇先生截定的1587年之剖年,其老师兼前首辅张居正已溘然离世5年。
23、万历十五年非常推荐阅读,理由如下。《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24、《万历十五年》有两篇有趣的附录,是万历皇帝与内阁大学士申时行等的召对记录,也就是皇帝召见大学士后的谈话实录,非常有意思,从中可以了解君臣谈话的一些规矩和技巧。
25、当然,当时尚在少年的万历帝眼里,凡事以老师的教导为最高准则,名为万历中兴,实乃张居正的个人意志使然。
26、申时行等还来不及看,万历就急着逐条批驳雒于仁的奏本,大意是天下之人,每个都与酒色财气沾边,而雒于仁说的那些具体事实都出于诬陷(胆子也够大的,赫赫)。
27、《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
28、好一幅召对景象啊!(本站声明:以上文章和观点仅供学术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29、字里行间流露出民族的深爱,对那汉民族错失良机深感惆怅和哀怨。
30、结果皇帝又说:“如何设法处他?”
31、尤其是第二篇,非常生动,如见其人。在一番问寒问暖后,万历皇帝把一个叫雒于仁的奏本交给申时行:“先生每看这本,说朕酒色财气,试为朕一评。”
32、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即宏观的、系统的历史,也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所以万历十五年推荐阅读。
33、这一番马屁拍去,万历沉吟道“这也说的是”,但仍意气难平,让时行等再详细看那奏本,一边连连说:“朕气他不过,必须重处!”
34、直到时行等答应令雒于仁离职,皇帝才“天颜稍和”(万历还是度量小啊)。
35、干脆装聋作哑,说事实如何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言下之意,皇帝您是自由的,爱咋样就咋样吧,没人知道。
36、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
37、然后又提出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因先生每是亲近之臣。朕有举动,先生每还知道些。安有是事!”
38、但是这仅是理论.上的完美无瑕罢,实际情形往往大相径庭。
39、张居正竭力辅佐万历帝,一心图治的他断然不曾想自己的专权,死后引发臣僚群起攻之,终遭皇帝的唾弃,落得个死后两年便被抄家,险被鞭尸的悲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