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红尘的佛家语言
1、九、你再聪明,也不可能事事都能看透;你再智慧,也不可能人人都能看懂;你再豁达,也不可能没有生活烦恼;你再淡泊,也不可能没有人生欲望。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很多人,都不被我们认同;很多事,都不由我们做主。
2、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3、超然物外
4、餐风吸露[cānfēngxīlù]:吃的是风,喝的是露水。形容超脱尘世的生活。
5、【解释】:参:检验,察看。机关:阴谋或秘密所在。看透了阴谋和秘密。
6、【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知孙寡妇已先参透机关,将个假货送来。”
7、我愿,做个沉默的人,不卑不亢,不争不抢,不悲不喜,不死不休。
8、宋陆游《破阵子》词:“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而复音实词“红尘”,也是佛语中的文言文,佛教指人世间。例如:明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绛阙,步瑶台,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
9、做一个淡淡的女子,不浮不躁,不争不抢,不去计较浮华之事,不是不追求,只是不去强求。淡然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要轰轰烈烈,只求安安心心。
10、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11、【译文】:自以为没有灾难,与人无争啊。
12、【译文】:闻城泛滥郭,旁边流百家店铺,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13、【解释】: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
14、【译文】:谁也没有想到孙寡妇已经先参考透过机关,将一个假货送来。
15、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紫英-明光》
16、十五、人生中难免遭遇痛苦,生起烦恼,但不必为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墙上的几个墨点不放,黑暗就会占据你的视野;如果总是执着于生命的某些片段,就会让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过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种放生。——圆平法师
17、十八、人生需要四种修为:一是忍得过。忍得一时之气,消得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不逃避,直面惨淡的人生。四是放得下。放下偏执,放下记忆,放下不甘,放下欲望,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1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9、表示“看破世俗”的成语有1.是事可可;2.避世离俗;3.餐风吸露;4.超然象外;5.超然远引。
20、四大皆空
21、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22、十、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不勉强他人。无欲当然清闲,心宽可享安乐。淡化一切烦恼,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心造,无心自解脱。人生有多少计较,就有多少烦恼;有多少包容就有多少欢乐。
23、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梦璃-离歌》
24、十二、生活,不会因你抱怨而改变;人生,不会因你惆怅而变化。你怨或不怨,生活一样;你愁或不愁,人生不变。抱怨多了,愁的是自己,惆怅多了,苦的还是自己。你哭,生活不会流泪,你苦,生活不会烦恼。既然如此,何不微笑?既然这样,何必惆怅?人生在世,快乐是一生,忧愁也一世,何不看开,愉快一点。
25、一、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善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除却杂念私心,少些攀比计较,才会随缘自适。
26、五、人生如碗,什么都能承担,担得了山珍海味,也咽得了野菜粗粮;装得了千年美酒,也喝得了平淡凉水。人生如碗,适可为止,装多则溢,你装刚过碗底的水,碗收下,但漫过碗口,碗就不要了。人生应如碗,坦坦荡荡,没有隐藏。
27、【人生三大不争】不与领导争锋,不与同事争宠,不与下级争功
28、七、人总是这样,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争取,而拥有之后却不懂得珍惜。简单的陪伴,你却总是毫不在意;一直的给予,你却时常漫不经心。其实触动人心的东西,往往是最平凡中的不离不弃。感人肺腑的情意,往往是最真实的风雨同行。
29、十一、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3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31、【出自】:《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32、【解释】: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33、六、人生像喝茶,水冷了非要再续,也续不出原来的味道。有些人,有些事,过了就过了,再勉强也没有用。自己早一天醒悟,早一天开始,就早一点迎接不同的生活。你没义务为谁去懊恼后悔,把自己折腾的欲仙欲死,这个情,别人未必愿意领,这代价,你最终也未必能接受。
34、【译文】:佛说应当考虑身中四大,各自有名字,都没有我的。
35、四、幸福的人生,需要三种姿态:对过去,要淡;对现在,要惜;对未来,要信。人生的答卷没有橡皮擦,写上去就无法再更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否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真正属于你的,只有活生生的现在,只有握得住当下,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36、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37、与世无争
38、八、以平常之心,接受已发生的事。以宽阔之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以不变之心,坚持正确的理念。以喜悦之心,帮助须帮助的人。以放下之心,面对难割舍的事。以美好之心,欣赏周遭的事物。以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个人。以愉悦之心,分享他人的快乐。以无私之心,传承成功之经验。以感恩之心,感激拥有的一切。
39、十七、我们之所以会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该记的都会留在记忆里。我们之所以会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就是计较的太多,不是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计较的太多。
40、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魏晋:陶渊明
41、避世离俗[bìshìlísú]: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42、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43、做一个低调的人,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从而,保持生命里的的一份恬淡。
44、爱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埋怨他不能给你什么,应该珍惜他给了你什么。
4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6、【解释】: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47、【解释】: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48、表示“看破世俗”的成语:
49、【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50、参透机关
51、是事可可[shìshìkěkě]:是:凡是,所有;可可:不在意。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不在意。
52、十四、别等到物是人非后,才懂得珍惜;莫抱着记忆的残片,在伤感中怀念。该做的事,不要拖延,错过今日,简单亦是奢望;该见的人,切勿随意,失之交臂,相遇或为永诀。曾经很遥远,能忘的,尽量尘封,少负重涉远;未来还没来,可想的,适可而止,多脚踏实地;唯当下最急,岁月匆忙,稍不留神,两头皆已成空。
53、二十、【佛说人生】①若是无法成就大事,就用伟大的方法,去做小事;②心灵深处发出的善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一种无声而重要的力量;③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命运,比了解命运是什么来得重要;④凡事以善意解释,心无旁骛的工作,自能不受末节枝叶的事所困扰;⑤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
54、【出自】: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55、【译文】:我弟弟子由正在济南,他听说这件事后做了一篇赋,并且把这台说‘超脱’。借以看出我无论到哪里从来没有不快乐的,这是由于能超脱于事物之外而逍遥自在啊。
56、十九、人生苦短,何不淡然。看透的人,处处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是迷途。做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自己;有什么样的生活,决定权也在自己。
57、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不矜不盈因而,不骄不躁不怒不怨不卑不亢。
58、二、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当我们以圣人之心看世间,一切人都是圣人;以盗贼之心看人,则所有人等都是盗贼。因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狱之别。——星云大师
59、三、人就这么一辈子,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多。学会放手,甘愿舍弃,才能真正的得到。得与失,只是相对而言;认为得到时,或许正在失去;觉得失去时,也许正在得到。凡事看淡一点、想开一些,一切随缘、随心;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
60、看破红尘
61、十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了浮华,却看不透其下涌动的暗流:有些人表面很幸福,是他掩藏了难言的苦;有些人脸上挂着笑,心里满是无声的泪。爱炫耀的人,其实心灵多空虚;常居上的人,方知高处不胜寒。怎么舒服就怎么生活,别人的评说,真的没那么重要,你的幸福与快乐,不在别人的眼神中,而在自己的手心里。
62、十三、一段路,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希望,那就改变方向;一件事,想了很久,依然纠结于心,那就选择放下;一些人,交了很久,依然感觉不到真诚,那就选择离开;一种活法,坚持了很久,依然感觉不到快乐,那就选择改变。断、舍、离,放下过去,让心归零!
6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4、【出自】:宋·苏轼《超然台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