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李鸿章家训名言【100句文案摘抄】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李鸿章家训名言

1、而刘铭传的铭字营是李鸿章的嫡系,李鸿章办淮军秉承老师曾国藩办洋务的新思想,大量装备了洋枪、洋炮等新式武器。

2、确实纵观中外历史,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人有主见,处事敢决断。一个人云亦云,遇事毫无主见的人永远都不会走近成功。那么是不是我们心中有了定见,就一定能成功呢?有主见难,能够坚持主见则更加难,当事情越变越复杂,困难也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既内持定见,又不会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呢?

3、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然而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

4、谣诼之来本非意料所备,息谤莫若自涤,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5、就像那南山上伶俐的小凤凰。

6、但是,曾国藩也同时提出:“治家贵严,不可拘束过甚。”也就是说,在严的同时,也不可对子女过分拘束,一点小事情就吹毛求疵,子女被管教得喘不过气来,感到无所适从,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在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

7、但后人对曾国藩的为人、修身、治家却是出奇的一致赞誉。曾国藩作为一个从穷乡僻壤走出来的普通笨小子,却能经过一生的自我修行与磨练,成长为一代大儒、将帅、堂相,他这种个人努力和拼搏的经历和经验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8、作者介绍:耿婕,喜欢独处、喜欢看电影、善于发现并探寻身边所有美好,专注于个人理想与自我实现,专注于随性散漫的市井生活,专注于自由、富足、有营养的浪漫人生……

9、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10、陈国瑞一看就眼馋了,像他这种心狠手辣的家伙,羡慕的后果自然就是嫉妒和恨。

11、李鸿章名言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

12、《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才是孩子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因素。

13、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14、从此以后,曾国藩每天坚持读史书十页,细心研读写读书笔记,两年时间终于仔仔细细地把一部《二十三史》彻底通读完了。

15、毛主席曾评价李鸿章“舟大而水浅也”,一语中的,李中堂为社稷而奋起的雄姿掩盖在了历史的重重烟雾之中,他默默的担负着骂名,直至死去。

16、所谓“自厚”就是一种做大事的胸襟与胸怀。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曾国藩不仅把“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当成一种处世的智慧与艺术,更把它当成一种自我修行的方法。

17、其中主力是李鸿章手下淮军的主力刘铭传,另一部分是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的手下陈国瑞。

18、我知道,你们又将进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会在施政上有些变化。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

19、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短短一句话便可以解释清楚。但这个传统风尚包括哪些方面,就是一个颇不简单的问题了。

20、那么,钱氏后人又是怎么做的呢?

21、李鸿章名言五:办天下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

22、【李鸿章家训名言】曾国藩小时候最著名故事就是背书很慢,慢到房上小偷都会了他还没会,但之所以让曾国藩从和普通人差不多,甚至更笨一些,到能改变历史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读书。“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化执法,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个人命运,甚至是国家民族的命运,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就是想通过学习来使陈旧的中国脱胎换骨。那些“读书、学习无用论”,只是因为读的书还不够多,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23、马步方公馆有李鸿章的名句: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译为: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24、梨子和栗子均可信手一拈,

25、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26、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27、《曾国藩家训》被誉为“千古家训之大成”,凝聚了曾国藩一生教育子女、指点子弟,甚至培养后人的教育思想与智慧。

28、曾国藩家训中有句名言,他说待人处事要“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29、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礼让邻里,他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清朝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和张廷玉家。

30、“教子孙两条正路”,两条正路是什么呢?“宜耕宜读”。“耕”是种地,种地是为了吃饭,这里泛指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果实。“读”,当然是读书,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子孙不愚。这就是耕读传家,耕地的同时,不忘读书,保证后来不会种一辈子地。

31、三戒:说人之较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32、现代社会,职场生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假如曾国藩生活在当下,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职场达人。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深谙为官之道,很会处理君臣关系。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也曾经告诫他们,官场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居官要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但是一向主张要坚忍的曾国藩不仅敢跟咸丰皇帝叫板,而且还敢跟咸丰皇帝撂挑子。曾国藩认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人臣的本分。本期节目,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郦波讲述什么是为人臣的本分、曾国藩跟咸丰皇帝发生冲突的原因以及曾国藩的为官之道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33、李鸿章名言四:平日遇事不能持平,威信无从服众,以至一发难收,柔远二字须看的通透,柔克高明。

34、【李鸿章家训名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35、当我们在指责孩子笨,成绩不好时,想想小时候的曾国藩,有志者事竞成。正如曾国藩所说有志、有识、有恒就一定能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36、其实,以当时的清廷执政者的软弱无能和对外态度,可以知道李鸿章成为了清政府的“替罪羊”。

37、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革、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38、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官督商办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

39、除家书之外,曾国藩还曾想专做家训一部。他在家书中谈到这种想法时曾说:“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也就是说,他想写本《曾国藩家训》,这种想法还跟他的九弟曾国荃探讨过。

40、这属于中道的思想,既不放纵,也不太严。可见,父亲在家里一定要有尊严,父亲没有尊严,父子之间毫无规矩,嘻嘻哈哈,到关键时候管不了子女,就说明你没有威严,你说的话,子女不相信,他们没有把你当成家长一样尊重。

41、清朝官员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也不会过得很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却一直过得异常清苦,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本期节目中讲解了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一个“穷”字会让他坚持了一辈子。

42、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曾经对家人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43、曾国藩家训分集剧情和简介

44、“与人为善”不论是向人学习还是教育别人都要从善处着眼,更重要的还要从立身修养处见人之善,由此给人教益。

45、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人的欲望没有尽头,懂得知足才能快乐。

46、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47、执行力远大于天赋。曾国藩特别注重执行力和行动力,很多人也误解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叫“三思而后行”,其实整句话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里的三思是虚指,指思考很多次;但孔子的“再”是确指,就是两次,思考那么多次,可能花都谢了。三思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而曾国藩家训中有一句响当当的名言:“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也是希望大家迅速做,别怕错。

48、又如东汉名将马援,以“叛将”身份投奔于刘秀麾下,长期在外征战,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不太被重视。经过作者对其家训书信所引发的一连串悲剧故事之剖析,终于看明白了这其中的缘故,同时又为马援本意不坏写法却很“坏”的那封家训书信扼腕叹息,更对东汉王朝从立国之始就复杂的权力格局感到几分胆寒。当读到马援后裔一改先辈在这方面的失误,修正了家风,平安长存于黑暗宫廷中时,又感觉他们总算是学到了那封家训书信中真正的东西。

49、本书作者在四大家风的基础上,以著作、书信、名言这三大体裁为主,对历代名人留下的家训史料进行了一番精选,将那些最能够代表他们某方面家训思想的部分,作为叙述的出发点和中心点,读来简明扼要又明确到位,与名人的家风家训故事形成了紧密结合。

50、曾国藩的曾孙曾绍杰是著名的篆刻书法家,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专家,玄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除此之外,曾家子孙在书法上都颇有造诣,如曾国荃、曾纪泽、曾纪鸿等人更被后世以书法家视之。

51、李鸿章名言八:得失常事,不足虑,总以发奋读书为主。

52、大丈夫生世,惟血气养性不可磨灭,否则入魔道矣。实心实力,廉政为本,精核为用,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不移,庶几可大可久。平日遇事不能持平,威信无从服众,以至一发难收,柔远二字须看的通透,柔克高明。柔克者,非事事将順之谓柔也,绕指柔中自有百炼刚在。

53、李鸿章的下联不但骂日本人一直属于倭人,并且说他们是人面兽心的鬼人。

54、CIBN汉学院频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互联网视频频道。

55、发奋图强是中华民族的本性。(名言警句m.lzcn)绝无出路是腐朽的政府的必然下场。

56、邮箱:3053426405@qq.com/1623663913@qq.com

57、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http://wenwen.sogou.com/z/q7671117htm?si=1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58、他那动人的眉目清秀亦然,

59、又是一年新春到,万千游子归家切,为各自梦想而奋斗了许久的许多中国人,再次踏上“春运”之路,越过千山万水,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他们的生长之地,回到他们的亲人身边……

60、为什么要写这四条呢?因为此时的曾国藩已是百病缠身,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将自己多年的人生思考和追求凝聚为四句话、八个字,作为最后的家训传给二子,希望他们牢记于心,传之于后。这是曾国藩一生用以戒惕的修己之道,是他被誉为“千古完人”的魅力所在,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在《诫子书》结尾说道:

61、我就这么一说,您就那么一听,感谢观看。

62、曾国藩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63、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晚清四大名臣左宗棠,就不是靠科举取得高位的。

64、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65、家训是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历代名人在这方面留下了大量的遗产,一眼望去,浩若烟海。体裁同样繁多,包括书籍、散文、书信、遗言、对联、政令,等等。仅仅要将它们系统地整理出来,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66、相对于组建湘军建立功勋,且良好的为人和家训而名垂青史的曾国藩,后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67、李鸿章名言六:从来御侮之道,必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无论用刚用柔,要当预修武备,确有可以自立之基,然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

68、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晚清四大名臣左宗棠,就不是靠科举取得高位的。

69、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70、曾国藩治家,最讲究“家和万事兴”,除了家庭成员之间要有“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儒家的伦理观念之外,家人之间也要有情趣。

71、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可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

72、曾国藩家训里有一句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就是说人的心中要有一种生机,要有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愉悦的快感。如果人生只有苦难,没有趣味,又哪能有这种“春意思”呢?

73、潘光旦先生在《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说:“祖宗,尤其是中国的祖宗代表着两种力量:一是遗传,一是教育。祖宗贤明端正,能行善事,表示他自己就有一个比较健全的生理与心理组织。……他的种种长处也往往给予子孙以一些很好的榜样,一些力图上进的刺激。”家族中出现的榜样,让子孙后辈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家庭的信仰和积极的精神,让整个家族不断地发展与壮大。

74、曾国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个勤以持家在曾国藩那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克勤克俭,一是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

75、子女的教育是经常性的,不是偶然性的。偶尔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子女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曾国藩后来把子女带在身边,就是要勤教,把教育子弟作为常课。

76、说起来是两个原因,其实也就一个,也就是曾国藩认为火候还不到,要待自己阅历极丰富,知识极丰富,自己的功夫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才可以写这本《曾国藩家训》。

77、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但也是晚清极具争议的人物,抛开他的功名成就,最让人熟知的便是曾国藩的家书。

78、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79、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80、李鸿章由于当时非常受慈禧宠信,于是他就上书参左宗棠,并且还把左宗棠的下属胡雪岩和吴蔚文都给收拾了。一气之下的左宗棠干脆辞官回家了。

81、曾国藩曾以《易经》举例说明家教要严的好处,他说:“故《易》曰“如吉”!欲严而有威,必本于庄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82、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是一代人,他们两个是同年中榜的,所以有童年之谊。在李鸿章困难的时候他投到了曾国藩门下,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了,而正是曾国藩的提携,才有了后来的李鸿章。

83、曾国藩后来一直记得这个事,一直都说这是他一生酷爱读史书的一个最重要的起点。

84、钱氏,一个同样赓续了千年饮誉了世界,同样长盛不衰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多少姓氏在历史的风沙里掩没,多少贵族在岁月的烟云中消散。旧时王谢的堂前燕,早已飞入百姓家。而钱氏,却依然孕育了一批又一批领域名家:钱穆、钱基博、钱玄同、钱钟书、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浩浩荡荡的钱氏名人建立起中国文化与科学领域的河流。而他们,则用一本《钱氏家训》来鞭策后辈子孙,为钱氏后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

85、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承担有许多的功能,如食物、金钱等资源的取得、分配与运用,后代的繁衍与老一代的赡养,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矛盾处理,道德与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等等。由于家庭并非孤立存在于世上,而是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彼此之间发生频繁的横向联系,同时还要与一些非家庭的社会组织发生纵向联系,家庭的功能进一步复杂化。

86、曾国藩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但他却给其后世子孙留下了能够世代不朽的真正财富,这就是以家书为体的曾氏家训。所以,今天,我们也来看一看让曾家长盛不衰的家训到底藏着什么密码。

87、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88、敬祖宗,孰孝悌,睦宗族,端伦常;友昆仲,和夫妇,教子孙,尚勤俭;恤孤寡,戒唆讼,安生理,勿非为;忌毒染,慎嫁娶,勉诵读,重交游;谨丧祭,远酗酒,出异教,省自身。

89、左宗棠一开始也试图想靠科举改变命运,但是屡试不中的他选择了回乡教书。当时清朝正闹太平天国运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左宗棠的才识被一个封疆大吏赏识。于是就推荐他做了自己的军事幕僚,相当于军事参谋一类的工作。此时的左宗棠已经40岁,才正式成为朝廷命官。

90、旧时读书人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农民子弟提供了一个读书做官的途径。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农民子弟就有考中进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祖辈务农为生,虽是地主,但也是农人出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91、一是曾国藩认为要遍览经史子集,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及学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才可以写这本他命名为《曾氏家训》的大成之作:二是即使读尽了经史子集,掌握了那么多的材料,自己也要做到烂熟于心,可以融会贯通后,才可以写这本大成之作,这就叫“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穿,仍当为之。”

92、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93、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94、晚清历史上唯一一次算得上胜利的外交活动就是曾国藩的二儿子完成的。他先后出任驻英、法大臣和驻俄大使,他从敌人手中成功收回伊犁地区,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他就是曾纪泽。

95、他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96、曾国藩倡导设立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现代制造业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气锤、车床,军舰,全部都是安庆内军械所或江南制造总局做出来的。曾国藩虽然还没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但在那个年代,他对科学知识和人才的思维,可以说非常的超前。这也是为什么他可以成为半个完人。

97、正是这样一位祖父,留给后辈子孙的形象是顶天立地而大义凛然的,成为了子孙们能够理解的、最接近自己更是最终能类比自身而产生作用的榜样。他留下了一部《李鸿章家训》,里面的家训诸如“身处高位不忘修德”等的规定,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时在道德上进行规劝和约束。李氏后人在他高大背影的影响下绵延了数百年,繁衍十几代,遍布海内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望族。

98、除却政治上功过是非的争议不谈,曾国藩有一点却是不论“誉之者”还是“谳之者”都极为推崇的,这就是他的家训智慧。

99、郦波,生于1972年,祖籍江苏丹阳。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另任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华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章学会常务理事。

100、既然是一种传统,就需要到传统中去学习,在传统成长的历史中去学习。那么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到底是如何注重家风的呢?是通过大量的家训著作?还是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效果又如何?

15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