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100句文案摘抄】
1、心欲奋飞随塞雁,力难返哺恋慈乌。
2、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李鸿章传世诗作不多。
3、【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这一篇咱只评诗词不评人。
4、“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5、李鸿章的人生转折,在于曾国藩帮助他组建了自己的武装——淮军。
6、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7、大清王朝居然没有自己的国歌,这何其荒唐!多么可笑!李鸿章的一张老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在各国使节注视之下,他老人家从轮椅上豁然站起,清了清嗓子,用沙哑的嗓子唱起了一首古怪的歌:
8、淮军初创,有着浓烈湘军印记,但历史证明,这是一支跟湘军迥异的军队。湘军、淮军,均是招募朴实农民参加,但李鸿章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像曾国藩一样锲而不舍地用儒家理论来武装湘军那样做淮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湘军是一支多少有些信仰的军队,至少名义上他们为“捍卫名教”而勇猛作战,相比之下,淮军是一支更专业的军队,或者说,更现代化的军队,他们拥有洋人的武器和洋人的训练。
9、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10、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11、正当盛年的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他比老师更擅长与洋人打交道,他务实,圆滑,手段高明,但悲哀的是,他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下与洋人打交道,他再能干,再能糊弄,再能讨价还价,也无法躲过洋人甩过来的耳光,他能做的,勉强使这打耳光的声音,略微轻一些。据统计,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订了30多个条约,绝大多数是不平等条约。这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打不到皇帝太后的脸上,也打不到清朝权贵的脸上,只有他,李鸿章,伸过脸去挨,打完左脸,再打右脸。
12、姓名:汪兆铭,后,改名汪精卫。
13、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曾国藩疲惫不堪,长时间陷入对人生的思考。而李鸿章正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但老师的宿命,学生也无法避免,曾国藩去世29年后,李鸿章也迎来了死亡,在生命最后岁月,他同样疲惫不堪,却连思考人生的时间都很少。
14、大丈夫一只手持刀,意气风发,比百尺的楼都高。这一万年来都是谁书写了历史,即使是八千里外,也要不远千里,浴血杀敌,立功封侯。
15、在这一点上李鸿章和张之洞境界不能同日而语。但在外交上,张之洞则未免幼稚。
16、梁任公也是如此,因为凭李鸿章的才华和见识,根本不应该仅仅有如此建树,应该开天辟地才对。可惜李鸿章生不逢时,国家衰弱,任人欺凌,他的卓越见识和不凡才干,挽救不了腐朽透顶的清政府。最终左支右绌,脱不了历史骂名。这是李鸿章最悲催的地方。
17、淮军应运而生,在曾国藩得扶持下日益强大,开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李鸿章自此真正踏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平定内乱,期间争论最多的是他造就了太多杀孽。其中受押击最大的是诱杀降将。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平定,苏州常州回到清政府手中。因为这些功绩,李鸿章获封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翔,这是自清立国以来给予汉人臣子的莫大的荣耀。
18、李鸿章是清朝第一位访问西方诸国的大臣,他在晚年看到了世界的巨变,这个古稀之年的老人看着那个陌生的世界,用自己的智慧与他们周旋,列强对于李鸿章的到访有过很多报道。历史似乎总带着一种宿命感,当李鸿章在纽约代表一个国家被众人簇拥着的时候,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的曾外孙女张爱玲会落魄的走在美国街头。
19、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夹在闭塞暴躁的国民与狂傲自大的洋人中间,他战战兢兢,仍然完败。洋人不满,国民愤怒,他瞬间从中兴名臣,变成了民族败类。对于一个好名节与脸面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更大?这记响亮耳光之下,曾国藩哀叹“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他的身体彻底垮了。
20、京城碾儿胡同一别之后,这对师生再次相见,已是烽火连天之时,老师成了威名赫赫之大帅,学生则在老家安徽混不下去了,投奔过来当了幕僚(秘书)。接下来发生的一桩故事,很能说明两人性格:
21、跟曾国藩相比,李鸿章死后遭受骂名更盛,也陆续有人为他叫屈,说他只是历史的“替罪羊”,替历史“背黑锅”。其实,很难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或颂扬这对师生,他们不是历史局外人,他们被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他们成为历史的重要部分,又何来“替罪羊”“背黑锅”之说?
22、此诗言追逐功名之甘苦,申言入都之目的乃欲过乡试,达龙门耳。
23、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
24、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雪芹
25、在中国历史上最没落的时期,李鸿章只有自己扛起责任,其佝偻的身影背后就是大清朝的日落紫禁城。
26、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
27、翻开历史,面对明知不可为却竭尽全力去支撑已经坍塌的天空的那支青筋暴露的手,只能一声长叹。
28、十七岁那年中了秀才,开启了顺风顺水的科举之路,院试之后拜师湖南大儒曾国落,出入相随,治学与为人皆有所得,那段时光对于李鸿章的青年时期无疑的非常重要的,良师的引导与教诲,言传身教日日相对,对于一个才华满溢的青年人来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29、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30、一个不爱美色、不贪财、不抽烟、不赌博的绅士,最后成了汉奸头子,不可理解,也令人惋惜。
31、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32、再来看看李鸿章最大的过,很多人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归咎在李鸿章的决策上,最开始我也认为避战保舰这一决定是其失败的原因,然而细细深究,似乎哪里都是铁壁,北洋水师是李鸿章的心血,却并不是清政府的心血,前期的投入之后,北洋水师的发展陷入僵局,军费严重不足,甚至因慈禧的万寿节而挪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舰队维修不及时、器械老化、管理出现漏洞,上命下达失去必然的效力,失败只会有无数种可能,李鸿章有错,但战败的结果不只是他一个人铸就的。
33、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李鸿章
34、对此,日本明治维新之父伊藤博文也曾说过一句公道话。他这样评价李鸿章:“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35、姓名:李云鹤,她还有一个更著名的别名——江青。
36、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37、【李鸿章诗句一万年来著史】先说他的诗《悯农》写得很好,无论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还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起来都感受到诗人的忧民情怀。不看他的事迹还以为是跟范仲淹一样。
38、此诗系七律,四联八句。首联写实,上句写奔忙,下句写困苦,李鸿章是不怕事的人,然而义和团乱后的危局,连他都为之头疼不已,“一死难”三字,道尽胸中郁积的悲愤;颔联写虚,上句写国运(“国步”即国运之意),下句写民生,“三百年”“八千里”云云,都是虚数,不必深究;颈联叹息,孤臣是他的自况,作为晚清第一人,他的命运早已与大清的国运牢牢捆绑,不得解脱;尾联叮咛,然而与他这辈子的大多时刻一样,一士谔谔,不敌千夫诺诺,那一番苦心,终被时代的雨打风吹去。
3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40、在跟洋人打交道方面,曾国藩还算当时诸大员中比较开明的一位,但传统士大夫的那一套,高超的儒学修养,却无法支撑他与洋人的周旋了。正当盛年的李鸿章接替了曾国藩的位置,他比老师更擅长与洋人打交道,他务实,圆滑,手段高明,但悲哀的是,他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等的情形下与洋人打交道,他再能干,再能糊弄,再能讨价还价,也无法躲过洋人甩过来的耳光。
41、颈联谓己喜诗嗜酒之名士习俗未改,用喻祥瑞。《汉书·王褒传》载上闻“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句谓生有此福,祥瑞自临,我李公宜如此也。
42、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
43、这正是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区别:一个多少有些理想主义的老师,一个彻底实用至上的学生打下天京,曾国藩攀上了人生巅峰,接下来就是下坡路了,在历史上,他愈来愈显得缓慢呆板,而李鸿章却如鱼得水。老师老了,学生走到了历史舞台中央。
44、第三写一个争议人物,但有人认为他是汉奸。这里只代表我个人观点,诗是写得真好。
45、下两联接言己入都之后,当结交豪俊,拜望有道之人,借此以增益功底。“胡为”云者,句意似问,
46、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47、李鸿章与曾国藩一样,都是大战略家,他在上海很快风生水起,因为上海不但有大量金钱,还有大量洋人。他的淮军很快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步枪,战斗力可想而知。
48、但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却非常撕裂。
49、往日家园皆梦里,中年哀乐到心头。
50、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51、我要一定比你(指跟从乡试之一班俊乂)先成功,哪有闲情逸致追逐野鸥,我笑着问卢沟桥边的月亮,有几个入京求取功名的人能够功成名就。
52、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53、这时候的大清,已经是一张四处漏风的毯子,太平天国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个草台班子家伙什刚刚备齐就开始了敲敲打打,却不曾想是乱拳打死老师傅,很快就占据了很多重要城市,让清政府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咸丰九年,庐州陷落,为父丁忧的李鸿章携家着匆匆逃亡南昌,此后,进入老师曾国藩的湘军幕府,担任起草文书的工作。
54、经典安徽名菜,采用鸡肉、海参、火腿等多种食材混合烹饪,因为李鸿章而得名。相传有一次招待外宾,李鸿章命厨师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厨师只好将所剩海鲜等余料混合下锅,烧好上桌,没想到老外尝后赞不绝口,并询问菜名,李鸿章用合肥话说:“杂碎(即杂烩谐音)。”此后,“大杂烩”便在国外传开,合肥城乡也仿而效之,此后风靡全国。
55、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而不读书生活则少了很多乐趣。闲来读史,看到清朝的衰落,有一个人的名字与那段历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是李鸿章,一个让人不知如何评价的晚清重臣。少年时代,我们都曾在课堂上听过他的事迹,伴随着清王朝的衰颜,李鸿章这三个字又充满了非同寻常的意味。
56、李鸿章(1823年一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清朝末期权臣,淮军的创始人及统领,洋务运动的倡导中国名人者之一。李鸿章曾多次率兵与太平军作战,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职,他大力发展洋务,统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避战,致使中国丧失了关键的制海权,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相继失守,北洋舰队覆灭。
57、此外,曾国藩的“拙”与“诚”,赢得了他那个时代诸多实力派的友谊,至死不渝,像以臭脾气著称的左宗棠,也能彼此维系一份不咸不淡的情谊;李鸿章则树敌太多,且不论与左宗棠的尖锐矛盾,他与两朝帝师翁同龢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期结下的私人恩怨,始终未能化解,终于在甲午战争时结出恶果。
58、李公父于道光十八年,即公历1838年中进士,跻身仕途,于宦海之中,固持清节,至此时已达六年。“六年宦海”云云,所言即此。“千里家书促远行”谓己之赴京乃父之函命也。“春明花放”指科举中式;“乌鸟私情”,用李密《陈情表》语。句谓待到顺天乡试中式,庶几始可慰籍父母,报答父母哺育深恩于一二耳。
59、1901年某日,李鸿章自知不起,给慈禧和光绪皇帝上了最后一道奏折,这实际上也是他的遗嘱。
6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都
61、中国外交界有一种说法,中国近现代只出过两个半外交家,两个外交家指李鸿章和周恩来,半个指的是顾维钧。
62、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63、编审:王仁高冯依柳曙磐
64、(赏析)这首诗是本组诗中流行最广者。它以酣畅的笔调表达了青年学子入京赶考,志在必得的豪情壮志。“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两句气势磅礴”,而“笑指”的结尾有表达了踌躇满志的淡定情怀。因此广为热血青年用来励志。
6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66、此诗由入都之途可饱览山河秀色,广开眼界说起,而接以陆机、苏辙自励,自信入都将鲲化而鹏运也。
67、张之洞有学有品,可是无术,李鸿章有学有术,但又无品。天下难有十全十美之人,大清重用人才不以一眚而掩大德。
68、“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69、李鸿章贪腐是他历史上的污点,在这点上他确实有点坏,但他坏得又不成气候。这个不成气候就是他的坏是有底线的。他从来没有像一个蛀虫毁坏这个国家,而是为这个没落的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70、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71、这是一首悼念诗,悼念他的妾莫冬梅。
72、历史如此令人感慨,又让人迷醉。
73、此诗叙入都之目的为出群,为图新;入都之首要当交结求益。
74、李鸿章李鸿章是清朝著名的一个人,
75、司马迁太老辣了,孔子之所以小管仲,不是瞧不起管仲,而是太瞧得起管仲了。孔子认为,凭着管仲的才华,不应该仅仅带着齐王称霸,而应该鼓励齐王实行王道才对。小之,是对管仲极高的评价。
76、关于李鸿章,除了种种屈辱的条约之外,又去了解他生平的其他事迹,小时候的历史课上,我不会想到此后的人生会与洋务运动有何关联,也不会想到很多年后会用自己的文字去写这个人。某一天,了解校史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学校与洋务运动颇有渊源,而开创这一切的人正是李鸿章,那些产业与地名在华北大地上被沿用至今,从前不知,而今了解了,反而换得一声声叹息。
77、所以李鸿章励精图治,冷眼向洋看世界,推动洋务运动,没有哪个人像李鸿章一样渴望这个国家强大。14年锲而不舍,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然后建造中国第一支海军。李鸿章之所以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就是感觉国家太贫弱了,需要变革图强。可惜最终军费被挪用,北洋海军甲午海战全军覆没。
78、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
79、好诗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80、四年牛马走风尘,浩劫茫茫剩此身。
81、清·李鸿章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徧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82、《清史稿》对曾国藩与李鸿章是这么盖棺定论的:
83、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84、此诗言志,自信冥冥有助,仕途腾达,扶摇青云也。
85、全场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就是掌声和欢呼声……所有人都被李鸿章的机智折服了。他们感觉,这位老人太有趣了!太好了!太伟大了!这就是李鸿章的机智和变通,他代表大清王朝,在外交上长袖善舞,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
86、直将云梦吞如芥,不信君山铲不平。——曾国藩
87、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88、不妨看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89、张之洞每天都会给李鸿章发一大篇电报,每一篇至少几千字,强烈斥责他向洋人低头,丧权辱国。他认为洋人也有礼义廉耻的,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道歉。并且自告奋勇想代替李鸿章去痛斥洋人。
90、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成目的了,又提出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但伊藤博文不为所动,双方僵持不下。
91、少年时尚不懂在是非黑白之外人生的种种不得已,也曾随着在课堂上为他所做所为气愤不已,而今岁月带走了那些孩子气,因为一场考试,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才渐渐明白,李鸿章一生那些必然的悲剧性,功绩有之,不是也有之,伴随这个名字的,不该是千篇一律的骂名。
92、最有名的评价当属梁启超,梁对李的评价最耐人寻味: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93、第四个写一个劣迹人物,著名汉奸,无争议。
94、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95、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
96、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97、不妨看李鸿章的几件轶事,感受李鸿章扑面而来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98、1909年,张之洞油尽灯枯,临终前,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辩,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99、住房公积金的缴存额等于缴存基数乘以缴存比例。缴存基数一般是职工上一年的月平均工资,缴存比例最低不少于8%。个人和单位是缴纳一样多的,全部计入个人账户,归个人所有。134x2x48=12864元。
100、最后一个争议人物压全场,争议太大,不过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