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第十段
1、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的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知行合一也!
2、朱子:是指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庐先生。家训:是家长对家族后辈的教导。《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6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朱柏庐(1617~1688),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名用纯,字致一。昆山(今属江苏)人。与归有光、顾炎武为“昆山三贤”。《朱子家训》一般不称《朱子治家训》,更没有朱子治这个人。
3、“上天自有安排”出自《朱子治家格言》中: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4、意思是:一碗粥饭,当想来之不易;半根丝线,常记织得艰难。意指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
5、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朱用纯,虽然名气不如朱熹,但是仅就两篇家训而言,论知名度,流传度,经典程度而言,朱用纯的这篇治家格言,远胜朱熹十万八千里。
6、《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为清代学者朱柏庐所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反对见利忘义、谄媚宝贵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7、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党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庆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8、这是教导我们守住自己的本分,在自己的本分上面努力工作,随缘生活,上天自有安排。这是我们自己要做好分内工作,所谓敦伦尽分,这种人往往天特别会照顾他,特别会加福给他。
9、朱子家训》中的“朱子”到底是谁?有课本和语文老师认为是南宋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原因是“朱熹”是南宋的儒学大师,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朱子”。
10、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刚正不阿。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11、第一重境界:诚心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13、这既是做人之要义,也是其用兵之要义。读书者,要善养浩然之气,此其不可移,此志不可动!
14、《朱子家训》是清代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他编著的《朱子家训》原名称做《治家格言》,在清末民国初被改称《朱子家训》。
15、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16、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虽然只有短短516字,却流传至今。这是朱柏庐一生做人治家、教育后代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一生心血的高度结晶。
17、朱子是指朱熹。
18、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总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
19、第五重境界:发明本心
20、第三重境界:无心之读
21、读书的意义是使心底光明,知行合一,记住和理解都是次要的了!
22、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恆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出自朱子治家格言,教育人们要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不要浪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身上穿的衣物,都是来之不易,都要珍惜。
23、这也是《朱子治家格言》中讲的: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24、第二重境界:记诵
2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警言
26、说的是记诵开启本心,涵养性情,弘扬志向!
27、朱子治家格言做事要预先。意思是:黎明就起身,打扫庭院,.到了黄昏就休息,关门落锁,吃的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它们都来之不易,穿的半丝半缕,要时时记得物品得来的艰辛,应该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就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已经口渴了才去挖井。做事要提前准备好。
28、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29、王阳明幼年读书,问及老师读书的意义为何?老师答:做大官!王阳明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读书的根本目的在是做圣贤!
30、王阳明认为,只要悟到了良知,读书与科举并不相妨,读书时心也不会为科考所累。
31、背诵经典的根本意义在于: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32、此所谓诚其心也!
33、意思是在读书的时候总是想着科考,怎么办?
34、第四重境界:养不动之心
35、《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36、“半丝半缕”的上一句为:当思来处不易;下一句为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7、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38、是的,朱子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是同一本书,只不过叫法不一样,《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作者:朱柏庐
39、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