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怎么造句
1、造句:做事应该灵活机动,刻舟求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从前,有个楚国人要去拜访朋友。身上佩戴上了祖传的宝剑,到了河中央。他一不小心,把宝剑掉入了江中。旁边的人劝道,你快点下去捡吧。可那个人却拿出一把小刀,在船上刻了一道痕,说:“我的刀是从这里掉下来的,所以,我要在这里刻上一个记号。”到了岸边,那个人才下水。可他根本没有找到。自言自语道:怎么会找不到呢?
3、本文刻画楚人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
4、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5、用一成不变的措施去解决变化的现实问题,无异是刻舟求剑。而问题已解决还在喋喋不休,就是画蛇添足。
6、这种刻舟求剑的人,当然不能给他做大事的机会。
7、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8、这简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扩展资料
10、“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教导人们不要死守教条,不知道变通。《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写的一部黄老道家经典著作,这本书以儒家学说为主体,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名家、法家、墨家、农家、阴阳家等学说中的精华,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二十余万字。
11、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12、这幅画已经很完美了,你就不要再画蛇添足了。
13、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还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无异于刻舟求剑。学习上我们要有主次之分,千万不能买椟还珠。
14、我们做事不能刻舟求剑,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15、吕不韦(公元前290-公元前235),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为秦王政的相国,是当时较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门下有食客三千人。吕不韦使他们各抒所闻,共著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万言,号日《吕氏春秋》,又称《吕览》。
16、突出了他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特点。
17、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18、类似的成语故事还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
19、刻舟求剑
20、《刻舟求剑》中描写楚人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21、画蛇添足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
22、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3、《察今》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24、《刻舟求剑》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剑落到江中了。船上的人都提醒他,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印记。
25、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26、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直至船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
27、《刻舟求剑》短文故事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手法。
28、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滑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却不在呼,他掏出一把小刀,在剑落水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这是什么意思。
29、他个性呆板,思想僵化,老是干出刻舟求剑的愚蠢事,实在让人生气。
30、《刻舟求剑》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
31、用“刻舟求剑”来造句,例如:你这种刻舟求剑的行为,对解决这件事没有一点帮助。
32、也比喻徒劳无功,顽固不变的方法是法不到目的。
33、此文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吕氏春秋》
34、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钱,只会在屋子裡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有什么用?
35、时势已变,刻舟求剑只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36、船靠岸后,那楚人就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也没捞着,就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怎么回事。旁边的人听到后,纷纷大笑起来,讽刺这个楚人不知变通。
37、画蛇添足
38、他由于不学理论,不关心时政,所以在工作中常常闹出刻舟求剑那样的笑话来。
39、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化。
40、画蛇添足,岂不弄巧成拙。
41、这两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个共同之处,就是都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聪明反被聪明误。
42、吕不韦开始任丞相是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罢相在秦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夕。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43、写作背景:
44、白话译文:
45、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让我领悟到学习和做事应灵活变通。
46、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7、处理事情本来就要考虑各种情况,然后提出最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
48、我们不要干画蛇添足那样的蠢事。
49、《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吕氏春秋》文章大多,篇幅不长,但自成体系,组织严密,思想深刻,说理生动。
50、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51、答: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知道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却还是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有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却干着买构还珠,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蠢事。
52、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53、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4、全文语句工整,语气明快,围绕中心反复申说,有论有断,同时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活泼生动。
55、刻舟求剑运用了动作和心里活动描写。突出了他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特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考虑到这种变化,适用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一般比喻都是死守教条固执不变通的人。
56、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