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100句文案摘抄】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

1、凄凉的猿啼和盘旋的飞鸟向我们徐徐展开这一方悲壮的山河图,宏大的时空在凝练的文字里交织,融进了这方景色中。

2、她可以是初识人世的小兽,是父母掌中晶亮的明珠,烂漫却不染是非,热情大方,却也有“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的害羞之态,受书香之熏陶,笔墨之浸润,字字留下少女时代的天真和欢快。

3、李清照评价秦观之词:空洞无实,透露着穷酸气。

4、急风淡酒,梧桐细雨,愁煞人

5、此外,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不论过错在谁,此类情况下女子很有可能会面临两年的牢狱之灾。

6、学写文学短评(学生版)

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8、2015年写于北京九龙山庄,

9、琵琶女的“梦”醒了,如果当时珍惜少年时光,该多好呢?但如果当时珍惜了,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琵琶女依旧只是一位长安倡女,她也许能脱出奴籍,也许能在琵琶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可她终究会像翻沙一样被掩在黄土之下。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女子,她只是一个附属品,属于教坊,属于商人,属于那个悲惨不公的时代。白居易又何尝不是如此?歌者与听者的形象被塑造得淋漓尽致,心灵沟通,怨恨交织,琵琶声如珠玉落入盘中,清脆动人,在时代的底色上,诗人吟出了穿越古今的咏叹调。

10、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

11、艺术家之殇使《琵琶行》有了更深层的悲剧内涵,使其千古不衰。

12、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特征。

13、写文学短评,还要做到“叙”和“议”的有机结合。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以议为主,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指根据评论中心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叙、议、评这有机结合,夹叙夹议,评析结合。有些同学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14、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社会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风气深入人心。李清照是多么富有才情的女子,她向来不墨守成规,她的富于创新便也在这叠字里体现了。这首词是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精髓,这是她的才;她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抒情,又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独具个性,这是她的新。

15、“北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一连串的意象糅入一首词中,千回百转,柔肠寸断,终是展现了一段不可言喻的孤独;终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而她年少对“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往,终是成了难以安置,不可忘怀的向往。

16、既然是游仙诗,记梦诗,那么主体显然是梦游段。在记叙梦游时间时,李白已经出现了超越时间的情况。在梦醒后写的诗,却以入梦作为开头,本身就是回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回忆本身就是超越时空的主观意识。再者说,空间的转换,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句,完全是不合逻辑的。作为传统的诗歌,讲求的是通顺自然。但在李白笔下,这一点却并不重要。无论是时与空的变化,还是现实与梦境的切换,都在意识流动中合情合理。这样写,保证了意识的连续性。正如意识流的英文是“streamofconsciousness”,意识宛如溪水延绵。

17、从整体上来说,《声声慢》这首词可称为千古绝唱。

18、不管男性还是女性,有才华总是好事,但在李清照生活的年代,两性之间非常不平等,女性如果很有才华,反而会招致很多麻烦。女子为文在当时是令人非议的事。李清照的作品是在她生前就获得了不错反响的,喜爱她词作的男性文人对她的评价往往很有趣——喜爱,却又不能轻易接受,无法忽视她的性别。

19、《琵琶行》,一首千古绝唱,出自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本是京城官员,后被贬为江州司马,心情自是不平。在一个枫叶荻花的晚上,在诗人送客之时,忽闻水上响起了优美的琵琶声,婉转悲凉的琵琶声触动了白居易内心的悲伤,于是便找到了那位演奏琵琶的女子,邀请她更坐弹一曲。在再次倾听琵琶曲时,白居易得知了琵琶女坎坷与悲凉的身世,让他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于是写下了这首《琵琶行》。时隔千年,人们或许会称赞白居易的诗艺精湛,才华横溢。但在我看来,这首绝唱的魅力更源于琵琶女。

20、【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似乎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似乎今后也一定会这样。

21、这是我读完两首诗后,脑海里最初浮现的画面。伴《望岳》读《登高》,那种历尽千帆后的无奈沧桑之感更盛。

22、首先,仔细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和结构层次。结合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方面内容,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2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于房间里找寻着什么?他的衣物?他的手稿?亦是他留下的定情信物?翻翻找找,碰碎了陶瓷碗,翻乱了素衣柜。最终也只得找一处坐下,怅然哀伤。词人用“寻寻觅觅”表现动作,寻觅的物品谓何?给读者留以遐想的空间;而后以“冷冷清清”描写环境,亦是侧面回复前者寻寻觅觅的结果。显然,寻找毫无结果。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刻画词人的心境。词人苦苦寻觅,寻而不得,怅然哀愁。词人将这一系列动作融入本词的首句中。这十四个叠字,读来意趣盎然,含义丰富。词人将叠词用活了,这十四个叠字也可谓本词的第一大亮点,朗读起来,感觉一种不可名状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里弥漫,久久不散。

24、锤炼坚韧勇敢的品性,是做自己的勇气

25、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唐代元结写下《大唐中兴颂》,是为歌颂唐代朝廷平定安史之乱而写的颂文,后由颜真卿书丹,刻于浯溪碑石上。到了北宋,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那一代文人,像秦观、晁补之、张耒等,都写过关于中兴碑的诗,态度和唐代的中兴碑文相似,颂扬军事胜利。当时李清照还很年轻,她也写同样的主题,和他人的韵,但态度很不同。她的重点不在于回顾和歌颂唐代朝廷如何抗击安史之乱,而是表达了对唐代朝廷的怀疑和反思——为何安禄山会有那么大的力量,为何安史之乱会发生。足见其批判性的态度。同时也可以看出,李清照身处当时男性主导的文士圈子,有意与当时有名望的文人竞争,以彰显自己的思想更为深刻,也更有穿透表层的问题意识。

26、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从来不缺或大或小的非议,也处处埋伏着一道道让人挠破头的人生选择题。

27、艾朗诺:中文名的翻译其实经历了一个反复考虑的过程,我和编辑、译者以及其他朋友有过很多讨论。Burden直译成中文的话,更直接的可能是“负担”,但是如果书名是《才女的负担》,并不能完全表达我在书里对李清照的认识,所以觉得第二声的累是最恰当。才女的累赘,大概是这个意思。

28、关注音韵,从叠词音律产生的绵长来写愁之不绝如缕,并且运用了对比论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感知两者的差异与差距。

29、正文第五章探讨李清照历经巨变后的写作状况。历经坎坷后的李清照迎来了她文学创作的丰收期,这段时期成为她一生中最高产、最具创造力的生命阶段。除去继续作诗填词,李清照还转向了文章和赋体创作。此时期作品的一大显著特色在于其公共性面相。无论她是在频繁地陈述当时的政治、军事议题,还是在书写日常消遣及娱乐,李清照都设想了一群理解她的读者:她把自己写进文学,指涉自身的处境与意图。她采用了全新的表达范式。身为文人的李清照最终摆脱了那股沉重的羞耻感,通过全新的途径将自己重塑为一个自信而有持守的女性。

30、敬今朝:表达创新,活化传统文化

31、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与内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定题要小而巧,做到突破一“点”,兼顾全部。

32、祭过往,也敬今朝,河南卫视2022《清明奇妙游》用创新的表达活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用明确的主题强化了中国传统精神,通过对“清明”二字“节日”“节气”的双重解读,展现了节目祭奠先祖、追思故人、亲近自然的多重主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与情感表达,让观众沉醉在宋代别致的春和景明中、沉浸于旷世情缘的对话共情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古与今的交相辉映以及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独特、深刻而不懈的追求。

33、两汉本继绍,新世如赘疣。

34、单单李清照高龄还改嫁,就足可见她是比较离经叛道的。

35、那时正是深秋。落木无边,本该南飞的鸟儿不知是失了回家的路,一直在萧瑟的秋风里盘旋——也许是对这个老头子的同病相怜的惜惜之情吧。

36、祭过往:主题明确,强化传统精神

37、开头“风急天高”,将视角拉的很高、很远——是要站的多高,这风才能这么急?诗人一下子就把我们的思维拉到了高山上,我们也好像与当时的他一样,高山之巅猛烈的寒风席卷而来,而自己穿着单衣立于风中。诗人以触觉写风,更体现了风之大。再是“天高”,天一直都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但是当那刻诗人站在山上时,仍觉得天是高的,甚至觉得天更高了——站的高,就望见更高的天,这何尝不在体现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呢?

38、【关于李清照的文学短评】当时的文学评论家王灼曾批判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

39、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40、艾朗诺:她的个人风格很鲜明,确实不属于这三类。在当时,歌妓会写词,上流社会的闺阁妇女或名媛也有一些作品,但是,这些都是比较偶然的情况,并不是她们生活中要紧的事情。不少词作,往往写则写矣,但事后被销毁了,这些女性作者并不打算让自己的作品被别人看到。李清照不一样,她把文学创作视为生活中最要紧的事情。固然她从未有过自己是文学家之类的说法,但她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是很积极的,对于自己创作者的身份也有自觉。这些意识在她的作品里可以被找到。

41、陈祖美认为是“易安体”在艺术上丰富性,有写景,写情,寄寓出的感叹也好,思念亲人也好,写的那些意在言外,亦真亦幻,以古鉴今的诗词也好,都是她的内心活动,也就是现代诗论中所讲的是一种主体意识,正因为她注重了自己的主体意识,词中的“铺叙”,“用典”创造了她别具一格的词境,她的这种词就是一种回味不绝的厚重,也是她“易安体”的与众不同的总体特征,古词讲它是“婉约”也好,豪放也好,都证明了“易安体”极有的个性化,是自成一体的独立名家的特色。李清照的《漱玉词》用一种罕见的敏锐感觉,将对人生的感悟隐秘深藏在内心深处,并以咏物的特征打开心灵的窗口。于是才造就她“易安体卓然一家”的代表作。

42、这些指责,不仅是针对她的作品,已经切切实实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程度。

43、但,在她用自己谱作一曲愁词前,也曾拥有美好。

44、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和仕宦生活的反思。

45、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46、写文学短评前先要仔细阅读文学作品,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理解作品,发现作品的美。正如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所说:“一个优秀的读者,一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反复读者。”

47、她的笔下,虽没有直接反映现实,但我们要知道她丈夫的死,她的流浪贫穷,她改嫁事件的受冤,都是那个乱离时代、封建社会直接给她的迫害。她正是当日一个受难者的代表;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

48、李清照评价黄庭坚之词:瑕疵太多,难成上品。

49、南方雨季连绵,念你之心未断,国破家亡,这孤雁残菊,无人共赏。自酌两三盏淡酒,沦落天涯怎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尽呢!结尾有“愁肠百结虚成着,幽怨千行没处论”之感,这不禁使人想起“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必词人已失魂落魄将悲愁咽入喉咙,才徐徐道出一个“愁”,言之愈少,愁之愈浓。

50、——赏析李清照《声声慢》中之愁思

51、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2021级硕士生

52、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53、综上所述,正如诗中所说,“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在“赐金放还”这一刺激后的“悸动”。虽然当时还没有意识流的概念,但李白以他天才的想象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完成了古典诗歌中意识流的一次悸动,此诗也由此成为传世名作,被后人奉为经典。我想,可能翁方纲的这句“虽句法、音节极其变化,然实皆自然入拍,非任意参错也”,是最能概括这首名作,也最能理解其中意识的流动的吧。

54、(“前月浮梁买茶去”中“月”指时间一个月,不属意象,故在此不做分析)

55、《声声慢》写于李清照晚年,山河破碎,夫死家亡的痛苦与无助之感,似钝剑时时在切割折磨她的心灵。

56、烟月无边人已去,欲将血泪寄山河

57、老人酌了杯酒,送到嘴边欲饮,忽的想起他的病。

58、根据当时社会来说,女人嫁人以后,陪嫁就是丈夫的财产。女人可以保留一部分陪嫁品作为小金库,但大部分还是要给丈夫支配。

59、改于2020年11月5——16日潍坊

60、尔后不久,李清照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别忘前车之鉴。

61、文化类节目的创作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影像技术的合理融入有效提升了这类节目的审美旨趣和文化价值。河南卫视2022《清明奇妙游》的创作理念从清明的溯源出发,围绕清明节日和节气两层主题含义展开:既是在追忆先贤故人中,展现人与人之间跨越生死的真挚情感,以及中国传承千年的精神;也是在踏青、插柳等活动中亲近大自然,展现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62、这是《琵琶行》的开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本以为要潦草收场的宴会,因诗人思念已久的丝竹声的突然出现又燃起了火星。“忽闻”二字与上文中的“无管弦”遥遥相对,明晰写出琵琶声出现的措手不及和诗人吃惊后的浓浓狂喜。试问:在如此情况下,怎能不“寻声”“暗问”“移船”再到“邀相见”呢?而在这种“千呼万唤”下缓缓出场的琵琶女就蒙上了神秘面纱,可望而不可即。她的迟迟也从侧面突出她内心里锥心的刺痛:足以让她从名噪京师身价无量的歌女沦落至此,不得已委身于商贾之人。寥寥几笔,一名“欲做冲天飞,已到天尽头”的悲惨歌女跃然纸上。令人不觉惊叹于白居易简明却传神的深厚语言功底。

63、与河南春晚、《元宵奇妙夜》弘扬国风之美、宣扬大国风度、树立文化自信不同,河南卫视今年的《清明奇妙游》更为“内敛”,画面以饱和度较低的青、蓝为主色调,在整体色调上同以往的鲜艳明媚有明显区别,使人一望便能联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诗句所描绘出的画面,体现出“清明”具有跨越自然与人文两个维度的节日特殊性,展现出中国文化除博大、辽阔、恢弘之外厚重而深沉的侧面。

64、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65、“窥一斑”以见全豹。

66、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选择好角度,切题要小。

67、这部专人研究是建立在对研究对象本人作品及其他相关史料细致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些作品可被视为可靠的传记资料。艾朗诺坚持将李清照及其作品不但置于女性创作,而且是才女创作的语境之中;他细致地将李清照性别之“累”的性质加以历史化,因为这种性别之累从李清照生活的时代到现在为止,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艾朗诺选择性取舍较为繁复的二手资料,以自己的标准将更为可信的作品优先分析论述并绘制成表。在对繁琐材料的细节条分缕析之后,我们仍然发现性别是艾著恒定的主题:性别本身、性别与创作、性别与道德、性别与接收,乃至性别对李清照的生命有何种关照,艾朗诺都试图加以区隔、分别研究。

68、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等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

69、“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需要向善向美的文艺作品去丰盈、去言说、去弘扬。河南卫视2022《清明奇妙游》重新挖掘“西园雅集”这场宋元文坛最负盛名、为世人所景仰的千古之会,通过视听语言,让文人墨客西园重聚,让观众一睹宋代文人的风采、精神和格调。这场国风盛宴,汇聚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秦观、苏轼、米芾、陆游、辛弃疾等宋代名人演绎一个个情景故事,展示了文治昌盛时期大宋文人身上历千年而不衰的骨气、经锤炼而不竭的意气,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气,增强了中国人的底气。

70、我可以找一首词来谈谈文学创作在李清照人生里的重要性。看这首《渔家傲》:

71、清明,一个词,两个字,既是一个节日,又是一个节气,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蕴含着中国人感怀生命的生死观。河南卫视2022《清明奇妙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极致的视觉美感、丰富的审美意蕴,祭奠过往,致敬今朝,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用创新延长文艺的生命,用坚守强调传统的价值,让历史和现实交汇、文化与科技交融,既“移步异景”地带领我们感受清明的色彩、韵律和氛围,也巧妙地提醒着我们——“不忘来时路”,展示出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生机勃勃的中国气象。

72、河南卫视立足于中华文化传统节日,秉承“依托文化、构思精巧、技术赋能、制作精良”的创作理念,相继推出了《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电视节目,一方面既彰显了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从而引发广大观众好评,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以至于让河南卫视也屡屡“出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呈现主要平台。2022年《清明奇妙游》如期而至,果然不负期待,在继续承载文化基因的现代展示的同时,更让古时文明的雅俗流韵通过文化赋能的方式呈现出特有的“中国式”浪漫。

73、防止只举例不提炼规律,或只说规律不能举例,或举例与规例不能吻合。学会叙议结合。

74、下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愁与夜晚秋日雨景相融合。“黄花”本已凋敝,如今更是零零落落散了一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宝玉陪着,而现在又有谁来陪诗人葬这满地黄花堆积?转眼再见梧桐,和自己一样身处逆境,可至少有两棵可以相互扶持、相互依靠,而自己却是独自一人,有谁愿来与我携手共度难关啊?相比之下,孤独、凄惨、悲怆等情瞬间突出。

75、课堂练习:请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500字即可。

7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7、短评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置身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评价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只有入乎其内,才能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才能准确把握评论对象;而只有出乎其外,才能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78、接受史的问题是我思考到后来的有趣发现。我仔细想过,中国古代文学史只让一位女性成为大家,而她进入文学史的作品竟然都是在表达对丈夫的爱情?这两者如此高度统不禁让我产生怀疑,逐步意识到,传统的对于李清照的了解恐怕是有问题的,对她作品的解读恐怕也是有问题的。

79、李清照可以讲是历史上罕见的诗人,她写的诗不仅仅是纯情,婉约,当你细读诗中的典藉,人间的传说,就能打开她诗中的心灵窗口,进入她诗中超前的深邃,她有不少诗就是用这种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层层递进、把历史和现实贯通,进入献身救的本质,于是出现了她诗中的立体感、丰富性,给你一些神话性的冥想,如果你离开了她的这种“缘木求鱼”的寓言、典籍,你就打不开李清照诗中咏物、怀志的内心窗口。只有揭开她诗中这种绝妙的面纱,才能昭示出她诗词的特殊价值。把她的诗中的历史文化意蕴与李清照人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她的这种“多蕴”“多喻”“多典”就成了李清照的抒写心灵的身世词。她的名字也就成了具有破天荒的神话性的天下第一女永词杰李清照。

80、遥想她尚是少女之时,荡完秋千看见的是“露浓花瘦”,这里的“瘦”,是一种娇美的纤瘦,仿佛连露珠的重量都难以承受,微微轻颤,恰与“薄汗轻衣透”的少女相呼应。此时的李清照隐晦地以花自比,足见其少女心绪。嫁给赵明诚后,易安更是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甚至于“徒要教郎比并看”。新婚燕尔,恣肆随性,词风生动活泼带着强烈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更有一句“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通过对桂花的咏叹来明自己清高脱俗之志。

81、若是这些文人能多点血性,也就不会催生出李清照这样凄苦的词人,当然也就难有山河破碎后如《声声慢》一般悲愁的名篇。

82、确定评论点。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

83、固然不要求李清照提刀上阵,且她也确是乱世的牺牲品,但她身后的那些文人,却是宋朝积贫积弱、腐朽不堪的根由。

84、酒是古代文人消愁的普遍选择。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清照也同样试图用喝酒来解除痛苦。“三杯两盏淡酒,“非但不能消愁,反导浓愁把”酒“冲淡。

85、但在她生活的时代,世俗的社会价值观对于“女性写作”这件事,始终是持否定态度的。

86、最后是最重要的“情”。“情”有多么重要呢?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可见一斑。文中写道——为情造文、约而写真。作者正是在满心忧愁,前途无望时写下的这首诗。与“为赋新词强说愁”时的矫揉造作可是截然不同了。我们现在读杜甫的《登高》仍能在字里行间读出杜甫的愤慨与无奈,这就是“情”的魅力所在。

87、愁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呢?若说李清照少年时代的愁都是“闲愁”,那么如今的愁,便是真正的萧索悲愁了。国破,家亡,夫死,漂泊,《声声慢》所隐下的凄凉境遇。“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渲染天气的无常,乍暖还寒,让风烛残年的她,难以调养身体,更多的,还是内心的极度孤单无依最是难捱。

88、布置作业: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

89、除了用典,这诗开头也着实吸引到了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一个如此有野心的统治者,也开始感慨逝去的日子之多了,联想他之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多么霸气,多么宏伟啊!那个时候他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对一统中国信心满满,体现一个中年男人的志向,而在这首诗,他也开始感慨时间的快,我认识到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改变,或许这也是他要广纳贤才的原因,天下一天不平定,人民负担也越重,所以惟有以此诗来招贤人,他的大业才可能完成啊,那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把人才比作乌鹊,不肯栖下,而曹操正是要借此诗,向人才们伸出树枝,告诉他们自己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90、简单地梳理一下我的想法:易安词很受人喜爱;但是,男性文人又觉得,一位女性那么有才华,是不大能接受的;但是,如果把她的作品都理解为是在抒发对丈夫的情感,那么关系就理顺了,就可以接受了。这就是男性的视角。

91、点评:本篇文学短评,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选取《声声慢》中的原句进行叙述,并且做到了叙议结合;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条理非常清晰。

92、而李清照,就及早地践行了这一点,她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并基于此有了清楚的人生追求。

93、这种“静——动——静”的意象穿插,不仅使得诗句富有层次感与艺术性,更令动静的结合流畅自然。若只是单调地将一静一动的意象粘贴在一起,好比一座胡乱堆砌的泥堡,经不住细品;而这种紧密的贴合,就能给诗句带来另一种构架上的美感。

94、⑴主题思想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95、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96、(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97、明方法:因体而论,把握文学短评的基本要求

98、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

99、青山绿水,衣衫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

100、“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

16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