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用自相矛盾造句子精选90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掩耳盗铃,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

2、鬻矛誉盾:(成语)

3、故事: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4、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5、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与有教无类

6、人们不应该轻视自相矛盾的东西。

7、画蛇添足: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反而会弄巧成拙,把事情办糟。

8、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9、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10、《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中国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词语,比如“礼让为先”和“当仁不让

11、成语故事: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12、狐假虎威

13、函矢相攻,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14、你说的话自相矛盾,还在那喋喋不休,真是可笑。

15、这次反弹在自相矛盾之中瘫痪。

16、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17、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含贬义。

1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拼音】:yǐzǐzhīmáo,gōngzǐzhīdùn【解释】: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9、扞格不入,[hàngébùrù]: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20、格格不入,汉语成语,拼音是gégébùrù,意思是形容彼此思想不协调,想法不相容。出自《礼记·学记》。例: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鬻矛誉盾

21、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靠的了。

22、掩耳盗铃

23、第二句,勇敢正直的人,就不怕危险。

24、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25、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26、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27、自相矛盾,以其之矛攻其之盾。

28、前后矛盾,[qiánhòumáodùn]:前言不搭后语,前面提到的和后面提到的是相反的观点。

29、《论语·颜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0、南柯一梦

31、做错事的人往往用谎话来掩饰自己,但说的话往往都是自相矛盾的。

32、成语释疑: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33、囫囵吞枣:通常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不求消化、理解,就好像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一样,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学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就直接笼统地接受。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工作、生活和学习。

34、按图索骥

35、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36、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自相矛盾

37、画蛇添足

38、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39、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

40、“叶公好龙”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爱好。“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囫囵吞枣”比喻读书马虎,不认真。上述这些词语在我们生活中运用时,必须弄懂其义,才能够做到准确表达。

41、杯弓蛇影

42、她觉察到他的论点有几处略微有些自相矛盾。

43、叶公好龙用生动的比喻讽刺故事里面的人物,深刻揭露了叶公好龙的坏主意和坏作风,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空话。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摒弃“脱离现实”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好思想、好实事求是的作风。

44、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原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45、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

46、成语故事

47、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48、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49、对牛弹琴:成语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50、明明刚才说衣服是他洗的,现在有说是丽丽洗的'。简直是自相矛盾。

51、降低要求权宜。

52、安静并舞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释义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出处《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近义词口是心非[kǒushìxīnfēi]: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出尔反尔[chūěrfǎněr]: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尔:你;反:通“返”,回)鬻矛誉盾[yùmáoyùdùn]:自相矛盾,不能两立。(鬻:卖;誉:赞美)反义词并行不悖[bìngxíngbùbèi]:同时进行,不相冲突。(悖:违背,冲突)言行一致[yánxíngyīzhì]: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表里如一[biǎolǐrúyī]:表面和内心像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表:外表;里:内心)

53、函矢相攻。

54、自相抵触,[zìxiàngdǐchù]: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自相抵触。

55、对牛弹琴,没有共同的语言,智商也不在一个层面,说话理解很费劲。5囫囵吐枣说吃枣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什么事情了解一知半解,不求甚解!

56、与“自相矛盾”类似的成语:

57、揠苗助长的故事:

58、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59、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与法家矛盾。

60、“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前后矛盾。“画蛇添足”比喻人做多余的事,造成可笑的后果。

61、这几个词语都来自寓言故事。

62、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63、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不动脑子,信河开口,说了前面,忘记了后面,前言不搭后语。所以,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前后说话不自相矛盾,因此,在平时多积累一些说话的艺术,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64、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65、答案是:鹬蚌相争

66、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67、格格不入、前后抵触、相互抵触、首尾乖互、鬻矛誉盾,等。

68、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69、我的矛是最锋利的没有刺不穿的盾,而我的盾足最坚实的没有矛可以刺穿它,那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如何.

7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71、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72、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第一句是劝子路,不要参和进去,有生命危险。

73、车到山前必有路;一一不撞南墙不回头!

74、他说自己热爱学习,却一天到晚打游戏,真是自相矛盾。

75、自相矛盾,古时候有个人去卖矛和盾,夸自己的矛如何锋利能扎透任何坚硬的东西,有夸自己的盾很坚硬什么东西也穿不透,于是就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扎你的盾又如何呢,此人无话可数,这就是自相矛盾,2画蛇添足,明明已经做的很完美了,却要多此一举,结果弄巧成拙。

76、叶公好龙,表面上是喜欢,实际内心是害怕和抵触。

77、慷慨的吝啬鬼’在用词上自相矛盾。

78、做错事的人用谎话来掩饰自己往往说的话都是自相矛盾的。

79、成语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80、就是自相矛盾,又夸自己盾好,又夸毛好什么盾都能射穿

81、我们无论说话还是办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82、战国时期,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83、用“自相矛盾”造句有:

84、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85、他刚才的言论十分自相矛盾。

86、言不顾行,[yánbùgùxíng]: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87、第一句是劝子路,不要参和进去,有生命危险。

88、鹬蚌相争

89、与平时孔子言行矛盾。(不去坏人不权的国家。)只好“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90、他刚才说的话自相矛盾,肯定是在说谎。

16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