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友情的句子
1、分类标签:送别诗友情诗小学
2、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注释】:
4、赠汪伦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6、六、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7、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8、出自唐·李白《赠汪伦》。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之深,也达不到汪伦送别我的情谊那样的真挚渊深。诗句表现了作者与友人汪伦之间极为深厚的情谊。
9、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唐朝著名诗人司空曙在安史之乱刚刚结束不久,在送友人北归之时作《贼平后送人北归》一诗,不仅道出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还婉转地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残破状况的悲痛之情,而本句便出自于此诗。所谓“旧国”指的就是故乡。这句话大意为,我们流浪在他乡这么久,头上已经长出了白发,而在你回到故乡之后,所能见到的景象恐怕也只有青山如故了。
10、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出自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问你去问那滚滚的流水,是他长,还是我对你的情谊长呢?
13、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1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赠汪伦这道诗中,是赞美友谊的诗句。
15、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16、赠汪伦
17、[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18、[2]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19、《赠汪伦》
20、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1、五、雨断淮山出,帆扬楚树移。
22、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3、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24、李白
25、赠孟浩然
26、唐:李白
27、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28、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9、《赠汪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诗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30、出自唐·刘得仁《送友人下第归扬州觐亲》。淮山,指淮河两岸的山。此写雨过天晴,淮河两岸群山毕出,顺水泛舟,两岸树木随目掠过。前句写雨过天晴,后句写扬帆远行,看似写景,实有寄寓落第而归的朋友以一种深切的鼓励与祝愿之意。
31、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3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轮送我情”。
33、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34、四、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5、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36、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37、出自唐·李白《送友人》。那漂泊在空中的浮云,就像你这漂泊的游子一样,落日深切的落下,就如同我对朋友你一样,依依不舍。
38、送孟浩然之广陵
39、[1]汪伦:桃花潭附近居民。
40、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41、作品赏析
42、唐李白
43、李白有关友情的诗句
44、写出李白和他的好朋友汪伦如朋友如兄弟如挚友般的珍贵友情!
45、出自唐·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请你再干了这杯酒以壮行色,出了阳关向西走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诗句写出了当时人们出阳关西行具有的很大的艰辛、风险和寂寞,充满作者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46、年代:唐作者: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