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人之初 性本恶精选好句52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而三字经的头二句,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历来就有劝人为善的传统,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2、这个问题提的好,先给提问者一个赞,三字经作为中国幼儿的启蒙教材,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很多两、三岁的孩童虽可能并不了解其意,但朗朗上口都能流利的诵读《三字经》。

3、人之初,性本善,才是正确说法,人生下来,本来是善良的,单纯的,后天的性格形成是你自从你出生后,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生长环境,家庭条件,造成的,所以人本身就是善良的,三字经的第话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是错误,扭曲的说法。

4、"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是宋朝学院的启蒙读物。

5、"性善论"的源头,却是来自儒家亚圣"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一文中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6、怎么一下生你会作恶多端吗?一派胡言!

7、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8、当然,上述所言都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对,还希望多多指证,并且希望与更多有想法的人相互交流,多多学习,对于我个人也是多多益善的。

9、性善论是孟子明确提出的,出自《孟子·告子上》,大致内容是公都子询问孟子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孟子予以解答,具体提出人性善的观点。

10、"性恶论"则出自儒家圣人法家祖师之"荀子"。在

11、性本善与性本恶之争论,犹如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争论实际上是缺少逻辑和缺乏理性的!

12、致礼名言经三思,

13、这个问题要分两面看。浅说本人的看法如下:

14、“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中的首句,意思是人在出生的时候,品性总是善良的。这种观点与“性本恶”相悖,自古以来不同观点的人对此争论不休,既无胜负,也无定论!

15、二、人之初,性本恶出自:荀子《性恶篇》。

16、以自己的世界观去评判别人,往往是最不具有客观价值研究讨论意义的。你认为的爱是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他认为的爱是要你时你在,不要时就消失,她认为的爱是分开才是爱……这本就是出发点就错了的题。如同现在流行的空腹能吃东西吗一样,是既得事实,也是常规操作。客观,是不掺杂个人主管因素,基于自然行为的以观察者角度去讨论的,如有的人吃饭用筷子,有的人吃饭用勺子,能直接说两人有好人有坏人?没有好人为了好人而不是好人的?

17、孟子处于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虽然混乱,却还不到让人绝望地地步;而到了荀子时期,已是战国末期,战争更频繁,也更残酷,社会已经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由此而导致了二人的心境不同,观点不同。

18、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19、不过,深谙世事的人都知道。人之初,很难说性善还是性恶!人之初性本无,才是真正的道理。刚出生的婴儿,是一张空白的纸,怎能就说他有恶有善呢?随着在社会里生长发育,善恶才在他身上逐步的显现。况且善恶的标准很难界定。你看是善,别人看却是恶。在这个族群这个群体看是善,在另外一个族群另外一个群体看,却是恶。在一个时间段看是善,在另外一个时间段看却是恶。所以提倡人之初性本善,它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还是不够的。

20、性善论与性恶论早已在千年前就有争论,儒家两大学者就为之论述很多。其实正常人都会反向思考问题,当性善论提出之后,性恶论也就在学者的论述中伴随着就产生了。再说这个问题既然可以论述千年,必有其道理与意义。这就好比一颗大树,有着树冠与树根,树冠可以枝繁叶茂,树冠自然也可以纵横交错,二者实着是相辅相成,互为共生,便是联系道家学术,阴阳思想都可论述一番。

21、三字经作为一种少年儿童普及式的教育读本,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无可厚非。少年儿童的心智不够成熟。对他们进行“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的引导,还是非常有力量的。少年儿童是一张白纸,你教什么,他学什么,吸收什么。三字经无非想引导少年儿童一心向善,培养正能量。这是值得推崇和提倡的。也是社会教育的需要。亚当斯密一方面写出《国富论》,提出经济是由看不见的手决定的。但是他觉得这样太真实了,负能量太强。所以他又写出了《道德情操论》,弘扬正能量。大概也是和三字经一样的出发点吧!

22、其二,人的意识的善恶变化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犹如宇宙的爆炸,从一个奇点开始。你说这个奇点有善恶吗?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你能用时间段去划分吗?大河滔滔,流水洋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23、“人之初,性本善”源自于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是一种天性,就像仁义一样。

24、三字经里把儒家的性善论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

25、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不说性本恶呢?

26、原文:先秦荀子《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7、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出自于荀子的性恶篇。它的基本意思是指人的天性是罪恶的。

28、圣人那赶咱胡诉。

29、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不说性本恶呢,人也是动物进化的,当一个人做的事情错到了使自己麻木了,再也不会受良心的指责的时候,这不刚好是人恢复了原来的野性吗?

30、人之初,性善恶即为一个悖论。

31、个性化往往是比较客观的。

32、其一,所谓的人之初,究竟是哪个初?甫一离开娘胎?三个月?一周岁?三岁?你别看,搞清楚这个时间段非常的关键。人一落地,即有了意识。这个意识是善是恶?婴儿落地即要吃他自己的一口。你弄他疼他就哭,他舒服他就笑。意识不完善,但是还是人的意识。善恶不好分。

33、而同为儒家代表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仁义来约束。

34、训理来自现实板。

35、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36、但是,孩子生下来就如同一张白纸,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他(她)的性格养成是来自多方面的影响,长辈的教育影响,周边群体的行为环境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孩子呆在充满善意的环境中成长,那他(她)的极易培养成善良的性格;相反,如果孩子在充满阴谋、诡计、恶意的环境中长大,虽不能说他(她)一定会成为恶人,但肯定的是,他(她)的性格肯定是存在缺陷的。

37、韩非子接受的,无疑是荀子“性本恶”的思想。“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于是韩非子以人性本恶为前提,提出社会当以比人性更无情的法律,来约束性本恶的人性。

38、释义: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39、古训名言理中出,

40、一、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

41、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

42、那容儿戏往里掺。

43、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44、以成人看小孩,孩子出生就定义?

45、名诗绝对皆有缘,

46、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是本善的,由于后天社会环境的不同,习染的不同使人的品质由相近变得相远。这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教育、教化的重要性:

47、“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施以教育的话,人“善”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48、《荀子·荣辱》篇里荀子说: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49、出生的婴孩是无知的,无智的,亦无善恶之分,他们是最单纯的!是这个大千世界最纯真的载体,不过有种说法叫做“不作恶即为善”!善恶是对立的两端,世人皆知何为善恶,却亦在善恶之间徘徊,或向善,或向恶。然而婴孩与世人不同,他们不知何为善恶,又如何去作恶?

50、善是一条漫长的路,与人为善本就是初心,而婴孩就是在路的始端,会慢慢走下去,在行善这条路上需要父母师长的教导。

51、荀子主张性恶,但我认为其在《劝学》一文中所提思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更为中肯。但这一述是以君子为前提,此君子我所认同为善人,且是成人,这其中是有学习成长的过程,如论述到“人之初”,实有时间跨度之隔。但我又可大胆猜想,“生”是被列为通假字,通“性”意为“本性”,若其为本意,译为“出生”,那么整句便可译为“君子生来与常人无异,只是善于学习和利用外物”,这也可证明“人之初”实无善恶之分,所有的区分只不过是先人的猜想。而“人之初,性本善。”也不过是古人对于人性开始的美好愿望而已。

5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

18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