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优选好句61句
1、《论语为政篇》中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孔子没有说过人从何来1问题。
6、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的苦,以致肌肤消广瘦,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心灵,坚韧其性格,增加其原本沒有的能力。
7、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8、相信有的朋友遇到过,有的人,对于某些方面的知识异常敏感,一点就通,还能举一反三,可谓是真正的天才。
9、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践行到了极点,那么仁德自然也就达到了极至境界.我们读古代圣贤的著作,想学的是什么呢?(设问,想学的无非就是仁义).(我不事二姓、舍生取义)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既不愧对古代圣贤,也不愧对宗庙社稷,也不愧对自己).
10、第一重境界:谦卑。除了谦虚不自大,也有讨巧的意味,甚至会成为压制个性健康发展的隐形杀手。但在现代生活中,它不失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这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和形形色色的利益之争中。
11、第二重境界:谦恭。比起谦卑,它有恭敬、恭维别人的意思,但这其实更接近于赞美。它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以礼待人。它是人际关系润滑剂,当别人赞美自己之时,没有虚荣,而是继续把事做得更好;当别人做错事时,也不因此贬损他人。
12、子曰:由、诲如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4、第一是“知之”境界,即对于知识、学只是出于一种理性的知道、了解。在这种境界阶段,人们学习、了解知识、学问,也许是为了求得利益、好处,或者是像现代教育制度让人从小学到高中一样,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来自父母家庭的压力。
15、《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后又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为什么学习能给孔子带来如此的快乐,让他宁愿做“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者?
16、当时,文天祥被俘,元世祖忽必烈感其忠、重其能,关押数年并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最后从容伏质,就死如归.受刑前留下这段话,看以看成是他明志之言,表达他身为人臣,既回天乏力,宁肯赴死也不事二姓的决心,堪称是民族气节之最强音.
17、不是孔子说。
18、孔子说学对为人有四重境界:谦卑、谦恭、谦逊、谦和。
19、孔子认为学习的三种境界分别是知之、好之、乐之。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1、这句话全段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2、孔子说过“成仁”,孟子说过“取义”,只有把应做的事做到底,才能成为一个志士仁人。
23、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则: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4、圣人孔子谦谦君子的四重境界,就在于四个“
25、第二是“好之”境界,对于知识、学问的学习乃是一种兴趣和喜爱。此时,学习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变成内在的要求;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
26、《论语》十则
27、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2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9、先秦·孔子
30、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31、更正一下问题,孔子的学习是三重境界,不存在四重境界的说法。
32、关于学习,两千多年前孔子把他分了四个境界。
33、这一段话很好理解,同时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德行。做人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若你没有尊重别人,是因为你没有素质和教养。如果你没有受到他人的尊重,说明你做的不够好,做的事情不足以让人尊重你。
34、第三是“乐之”的境界。进入这种学习境界,人们完全进入了一种与知识、学问“合一”的境地,学习带来无尽的快乐,人沉迷其中忘乎所以,自得其乐。此时,学习者废寝忘食,也许别人看来非常辛苦,但是他们却浑然不觉,乐在其中。
3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26而内自省也。”(《里仁》)
36、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在这章经文中,孔子告诉仲由,说话一定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
37、可以说,人生无一日不在学习。不同的是,每个人对于学习的态度,决定了其学习的效果。
38、【原文】
39、出自孟子《孟子.告子下》的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0、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意思是,别人不尊重你,是因为你做的不够好,你不尊重别人,是因为你没有德行。做人应该严己宽人,保持感恩善待回馈所有能遇到的人。
41、在这里,孔子谈论的是学习问题。他把人对于知识的追求分为四个不同的境界:“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这几个境界按照由高到低,由难到易的顺序排列。
4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3、当然,没有谁是天生就会,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他当成天赋异禀的人。
44、学习的快乐是多层的。不同于我们今天将其看作一件单调的事,在古时,“学”与“习”是两层意思:“学”是获取理论知识;“习”是通过实践践行理论。“学习”一词,就是“知行合一”。
4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6、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47、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8、一、生而知之者为上
49、这句话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其全句是:“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50、孔子虽然把“生而知之”归为上等,但他认为“生而知之”的境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达到的,他也从不认为自己属于这类人。他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即自己也是因为爱好古代文化,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以学为乐,而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
5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52、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君子相对的则是小人,孔子常常将此二者对比着说,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内心坦坦荡荡,而小人内心常患得患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谦谦君子不比泛泛之庸,因为他们的为人有四重境界,故而他们能活得更内心舒坦,处置世事能更游刃有余。
53、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提高);子贡喜欢评论才智不如自己的人(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怎样,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
54、或许这就是孔子为什么愿“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的原因:求知的快乐,往往是走过低回蜿蜒的求索、历经曲径通幽的艰辛,而后才能逐渐深入体会到的。
55、从历史文献中,特别是论语一书中,孔子讲的是,人怎样修养自己的道德,完善自我,怎样为社会服务的道理,没有谈及人从何来的问题。子贡曾说,夫子之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都说明孔子没有谈过这个问题。
56、“学”之乐在于反复的学习、思考与实践,以及随之而来的觉悟。这样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对知识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的过程,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满足。
57、“习”亦有其乐趣。通过实践在生活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验证所学内容被真正消化吸收而“转识成智”,所学知识是真正落到实处而“学以致用”,所学经历能真正指导人生而“修己达人”,这就是继续学习的动力。
58、所谓“生而知之”,就是指不必经过学习,生来就知晓知识,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因而即便达不到也不必自怨自艾;“学而知之”指善于主动发现自己的无知与不足,然后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困而学之”指平时用不到的时候就不学习,等到遇到困难,才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不失为“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而“困而不学”则是我们都应当避免的。
59、读圣贤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成为一个仁人志士、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能做到仁至义尽,我心中也就没有什么可愧疚的了
60、二、学而知之者次
61、别人不能包容你,是因为你做的事情不能服人,你不值得被别人包容。但如果你没有学会包容别人,是因为你的修为和度量不够。别人帮助你是因为觉得你没有什么作为,你不帮助别人,是因为你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总之,做人要豁达一些,不计较得失不以小人之心待人,待人谦和一点,不要总是计较一些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