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阅微草堂笔记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2、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3、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4、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5、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6、我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足本,但是没有翻译。

7、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原文是用繁体来书写的文言文章。此文中能用繁体字来书写的字有:阅、笔、记、卷、十、四共六字:阅中门繁体写作門,阅应写閱。笔和卷繁体写作筆和捲。记字的讠字旁在繁体写言,记应写記,按照数字繁体壹貳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写法,十写拾,四写肆。因此,此文译文写作:閱微草堂筆記捲拾肆。

8、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9、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0、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1、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12、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13、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4、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15、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16、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17、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18、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9、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20、看了下淘宝和卓越列出来的版本,万卷、三秦、湖北辞书、重庆等版都不是足本;齐鲁版是足本,有注释,但有地方有误;燕山出版社一向只管翻译不管对错,想要勉强看明白可以用它家的,勿求甚解;岳麓所谓“现代版”不是足本,不知道有没有原文。汗死,说了半天好像没有很符合楼主要求的……其实楼主要足本的话可以试试看原版,并不难上海古籍、凤凰都是不错的。

21、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22、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3、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24、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5、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26、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27、从《阅微草堂笔记》中,体会到心忏和行动配合的重要。心忏不难明白,但不容易做到,因为要以知错做为大前题。能知错又需智慧与勇气,用智慧去判断,勇气去承担。

28、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9、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30、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1、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32、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3、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

18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