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如外人的悉73句
1、又如:纤悉(详细;详尽);详悉(详细而全面);悉数(一一列举)例: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清史稿冯子材》
3、古义:桃源之外的人。今义:泛指与自己无相关的人。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4、从心,从采(biàn)。
5、《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
6、再说“悉”字。“悉”同本篇“咸来问讯”的“咸”一样,是个表统括的范围副词,相当于“皆”或“都”。中华书局《实用大字典》:“悉,皆也。”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里,“悉”字所统括的———亦即它的语义指向,是“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于说“皆如外人”。意思是说,“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7、③<动>了解;熟悉。《世说新语·德行》: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译文: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问你要呢。”王恭回答说:“您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④<动>尽;全部找出。《冯婉贞》:“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译文:(把)我们村所有人都(加在一起),擅长搏击技术的人(也)不过百人。⑤<副>全;都。《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8、根据此句的结构和“悉”字的用法,我们认为此句可以译为:“这里面,(人们)往来耕种(和)男女穿着,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9、"采"与"心"联合起来表示"在心中仔细辨别事物"。
10、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11、一、从秦到东晋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着不会跟外边人一样。可能原文有误,“悉如外人”当为“悉异外人”或“有异外人”。
12、作者之所以要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13、注:"谓尽其力也。"悉浮以沿江。
14、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订本)将此句译为:“那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这样翻译,显然与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其中往来种作如外人”,另一层意思是“其中男女衣着如外人”———这便是作者的原意。将这两层意思用一句话来表达,便成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由此可见,只有将两件事情合在一起说的时候,这个“悉”字才用得着。它的作用,仅仅是表示统括,只能理解为“都”,不能理解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人们正是由于将此句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才对此句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的;人们之所以认为“外人”不应释为“外面的人”,而应另作他解,也是以这种理解为前提的。
15、“开朗”一段(指“豁然开朗”以下至“并怡然自乐”),是说萧野气象,即在人间,故曰“悉如外人”。(详见明代刘士
16、《鲁肃过蒙屯下》。权悉以兵并蒙。悉是:全、都的意思。
17、--南朝梁·萧统《文选》序丞相亮其悉朕意。
18、怡然意思:形容喜悦
19、"时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20、本义:详尽)同本义[detailed]例:悉,详尽也。
21、②<动>详尽地表达。《柳毅传》:“飨德怀恩,词不悉心。”译文:感恩戴德,言语已经不能表达心意了。
22、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3、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应如何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据沈蘅仲《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所说,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24、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历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文章有一段关于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25、明代著名文评家袁宏道在《桃花源记》的评语中说:
26、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现行中学课本采用第四种说法,将“外人”理解为“外面的人”。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与上述第一种说法相同,即认为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面隔绝了将近600年之久,他们的耕作方式和穿着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而应该是差别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为“外面的人”,而应理解为“外国人”。这可以算作第五种说法。这种说法,不仅教师中有,在某些今译今注本中,也时有所见。例如辛正《新编古代名家散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注:“外人:外地人,外国人。”
27、--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8、我们认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别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国人”解。《汉语大词典》“外人”的第三个义项即为“外面的人”。第二个义项是:“古代指本诸侯国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国人。”可见作“外国人”解,是后起义。用后代才产生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是阅读和注释文言文的大忌。
29、悉是:全、都的意思。详细字义〈形〉1.(会意。
30、这种说法,不仅教师中有,在某些今译今注本中,也时有所见。例如辛正《新编古代名家散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注:“外人:外地人,外国人。”
3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2、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原文中的“男女衣着”,是从服制方面说的,不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要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不仅同外面的人不一样,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桃花源诗》中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制”与“法”是同义词互用,“衣裳无新制”,等于“衣裳犹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上衣下裳,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标志之一。古代无论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着裳的。所谓“衣裳无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没有什么改变。这对我们理解“男女衣着”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3、索隐:"尽也。
3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5、全都,全部。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悉如外人(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36、--陆游《入蜀记》〈副〉1.[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all;entire]悉如外人。
37、详尽地叙述。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书不能悉意(书中不能详尽的叙述它的意思)。
38、--《汉书·张释之传》至孅至悉。
39、--汉·贾谊《论积贮疏》词不悉心。
40、又如:悉锐(尽其全部精锐);悉甲(尽其甲兵);悉索(尽其所有;搜括)
41、这可以算作第五种说法。
42、--唐·李朝威《柳毅传》
43、怡然发音:yírán
44、现行中学课本采用第四种说法,将“外人”理解为“外面的人”。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与上述第一种说法相同,即认为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面隔绝了将近600年之久,他们的耕作方式和穿着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而应该是差别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为“外面的人”,而应理解为“外国人”。
45、--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46、--《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悉返侵地。
47、在《桃花源记》里,“外人”共出现3次。其他两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无疑义的,此句中的“外人”当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么与之对应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48、详尽的知道,了解[know;learn]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49、--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50、--诸葛亮《出师表》悉吾村之众。
51、详尽。《说文》:悉,详尽也。
52、"采"意为"动物用爪子翻检、辨别食物"。
53、译文: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54、--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悉以咨之。
55、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56、--《三国志·诸葛亮传》
57、又如:悉知底里(对事情的内情底细完全清楚);悉皆(全都);悉备(齐备)〈动〉1.详尽地叙述[elaborate;expound]书不能悉意。
58、尽其所有。《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以公之与民已悉矣(已经尽了全部的力量)。组词:1、悉心[xīxīn]用尽所有的精力。2、悉力[xīlì]尽力;全力。3、熟悉[shúxī]〈动〉清楚的知道。4、详悉[xiángxī]详细地知道。
59、译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0、先谈结构。此句的主语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谓语。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渊明集》将此句译为“往来耕种的男男女女穿衣着鞋和外面的人一样”,便是将这句话的句法结构弄错了———将“往来种作”看成“男女”的定语,而将“男女衣着”当成“悉如外人”单一的主语了。上引一、三两种说法也是只将“男女衣着”当成主语。
61、--东汉·许慎《说文》悉,尽也。
62、人们之所以对此产生疑问,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而将“外人”理解为“外国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时人”,甚至怀疑此句原文有误,其根源在于对此句的句法结构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确的了解。
63、又如:欣悉(高兴地详尽了解);洞悉(很清楚地知道);熟悉(知道得很清楚);来函敬悉;探悉;惊悉;详悉(详细知道)4.尽其所有[useup;tryone'sbest]以公之与民已悉矣。
6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5、--《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66、①<形>详尽;详细。《论积贮疏》:“古之治天下,到纤至悉也。”译文:古人治理天下,细致到了极点。
67、--《尔雅》占不悉。
68、《鲁肃过蒙屯下》。权悉以兵并蒙。
69、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70、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
71、桃花源记前三段原文是用繁体字来书写的文言文章。此文中能用繁体字来书写的字有:记和三共两字,具体书写转换过程为:记字是个半改字,右边已不变,讠字旁繁体写作言,如同诗词写作詩詞一样写記。三按照数字繁体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写法写作叁。因此,此文原文译文写作:桃花源記前叁段。
72、--《史记·平准书》。
73、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选自《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