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诗经中讽刺剥削者的诗是优选40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解释】:逑,通“仇”。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2、《诗经·硕鼠》

3、《伐檀》是魏国的民歌,共3章,有27句,为《诗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篇目之一,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4、新台有氵此,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

5、《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此诗讽刺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

6、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7、《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8、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③。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②。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

10、《国风·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译文:为何去株邑之郊?只为把夏南寻找。不是到株邑之郊?只想把夏南寻找。驾大车赶起四马,停车在株邑之野。驾轻车赶起四驹,抵株邑早餐息歇。此诗讽刺了陈灵公君臣与夏姬淫乱的丑恶行径。

1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什么意思顾:照顾

12、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被剥削阶级反剥削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奴隶社会,逃亡是奴隶反抗的主要形式,殷商卜辞中就有“丧众”、“丧其众”的记载;经西周到东周春秋时代,随着奴隶制衰落,奴隶更由逃亡发展到聚众斗争,如《左传》所载就有郑国“萑苻之盗”和陈国筑城者的反抗。《硕鼠》一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13、这个成语出自于《诗经》中《伐檀》。素餐一词来自于“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全诗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当时统治者的怨恨,是整个《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是一首讽刺嘲骂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篇。砍伐檀树声声响,一棵一棵放倒在岸边,河水清澈微波转,不播种来也不收割。为什么三百捆禾往家搬?冬天不狩猎,为何你家的庭院猪肉悬?如果你是真君之,就不会在这吃白饭。“檀”比喻贤人,若是君主仁善,那么伐檀就是举贤。贤人君子,不忧患没有位置,而是忧患没有可以立足的地方。不是害怕不被人知道,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国家有道,则入仕途,若是没有道,就卷铺盖回家。

14、先秦·佚名《诗经》中的讽刺诗有:

15、《硕鼠》,抗议重敛的诗。

16、是的。这首诗的主旨古今看法分歧不大,古人多认为“刺重敛”,今人多认为是反对剥削,向往乐土的。全诗纯用比体,以硕鼠喻剥削者,寓意较直。

17、奴隶们把树砍倒了,然后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为的是利用水力把这些树木运走。

18、一苇杭之:

19、【出处】:《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0、窈窕淑女

21、【解释】:窈窕: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

22、硕鼠,《诗经》中的一篇,收于《诗经·国风·魏风》,是魏国的民歌,人民用硕鼠讽刺当政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全文如下: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3、《国风·唐风·羔裘》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译文:穿着镶豹皮的袖子,对我们却一脸骄气。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情义。豹皮袖口的确荣耀,对我们却傲慢腔调。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旧交。此诗讽刺了那些穿着羔羊皮袄豹袖、抛弃故旧的人,突出了官员的傲慢态度和虚伪的高贵下,浅薄的德行。

24、这是一首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坑害人民的诗,表现了先民们对这些人的憎恶与痛恨。老鼠是公认的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坏家伙,古今皆然。《诗经》最先把这种害人精写进文学作品里来,从此开了以老鼠喻贪官、恶人、剥削者的先河,后世写老鼠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本诗中尽管只出现喻体(硕鼠),未显露本体(剥削者),但读者完全可以根据二者极其相似的本质特点(不劳而食,贪得无厌)进行连类推想。这样的比喻贴切生动,词浅意深,讽刺性很强。

25、2.君子好逑

26、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27、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28、“坎坎”是伐木声,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因而伐木的劳动强度就很大,很艰辛。

29、自贻伊戚:《诗经》中描写了一个出差办事的官员思念家人的故事:他在二月份被派出处理政事,在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他总是思念亲人,从播种时节到收获季节他还是没能回家,于是在官员的心里积累了无限的烦恼。见《诗经.小雅.小明》。后来就比喻自寻烦恼。明.凌潆初在《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八卷中写有:“审得甄廷诏误用药而死于淫,春花婢醉事而死于悔,皆自贻伊戚,无为可抵。”

30、《国风·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译文:鹌鹑双双共栖止,喜鹊对对齐飞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作兄长。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跳奔。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为国君。古代学者一般认为此诗是谴责、讽刺卫国国君的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女子责怪男人的诗。

31、心旷神怡:宋朝时期,范仲淹与滕子京既是同年进士又是好朋友。后来滕子京任岳州知州,准备重新修建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范仲淹深知滕子京被贬的心情,

32、硕鼠:大老鼠。无:不要。黍:谷的一种,此泛指粮食。三岁:多年,长时间。贯:侍奉。女:同“妆”。莫我肯顾:即莫肯顾我。过几句大意是: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再吃我们的粮食!多年来白白地侍奉你,我的死活你可从来不顾。

33、尸位素餐:

34、泾渭分明:

35、《邶风·新台》

36、这个词语出自《诗经》的《卫风.河广》。佛家也有一苇杭之,不过写法比较夸张,而儒家的看法是一束芦苇。谁认为黄河广又宽,一条小竹筏就可以到达对岸。谁认为宋国路途迢又远?踮起脚尖就可以看到。谁说黄河宽又广?竟然难以容下一条小木船。谁说宋国迢又远?不用很长时间就可以看得到。宋襄公的母亲很是思念宋桓公与宋襄公,而且很快就要到达宋国了。可是,按照礼法,被休直呼是不能再去宋国。她只能遵守礼仪不去前往。若是情与义进行选择,宁可选择义,是君子都会这么做。

37、这个词语出自《诗经》中的《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它的意思是“泾水清,渭水浑,泾水流入渭水,浑浊分明,清浊不混。后人用来比喻优劣是非分明。《谷风》是表明丈夫因境遇变化或者用情不专而遗弃结发之妻,不过女子的性格优柔寡断,在回忆往事与述说情怀时怨而不生气,也没有对负心汉直接怒骂谴责,不过,在艺术风格上却更能体现出君子那种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38、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39、《国风·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译文:羔羊皮袄蓬松松,白色丝带作钮扣。退出公府吃饭去,摇摇摆摆好自得。羔羊皮袄毛绒绒,白色丝带作钮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羔羊皮袄热烘烘,白色丝带作钮扣。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此诗讽刺尸位素餐的官员。

40、硕鼠:硕大的田鼠。三岁:多年的意思。贯女:贯,当作“宦”,事奉,这个“贯”就是我们说的“惯适”。顾:顾惜、照顾的意思。逝:同“誓”。爰:在那里。德:感激。直:与“所”义同。一说,“直”即“职”,生业的意思。大家要注意这一段的读音,麦要读mei,德要读dei,国要读guei,直要读zhei,而且都是入声,也就是说,按古音来读,这一段的韵是押得很好的。劳:慰劳。谁之:于省吾《新证》:谁,通“唯”。之,以,谁之即唯以。永号(háo):长歌呼号的意思。两句是说,到达乐郊后,可用歌声来抒发内心的郁结。译文诗人用老鼠来比喻剥削者,既贴切又形象。全诗三章,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连贯一气,一方面形象地说明了剥削者对农民的掠夺在步步紧逼、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民由幻想美好生活而终至失望的思想过程,作者双管齐下,井然不乱。农民从多年的生活实践中看到,剥削者虽然年年在“食”他们的“黍”“麦”“苗”,由他们养活着,但却非常残忍,刻薄寡恩,对农民非但没有一点感激之心,而且对农民的辛苦生活也从来没有照顾和慰劳之意。农民觉得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下去,实在没有指望,于是他们发誓要离开这吃人的剥削者,远走异乡,到别的地方去另谋生计。那么究竟到哪里去呢?“乐土”“乐国”不过是农民在饱受摧残的痛苦之中,从头脑里产生的一种幻想,聊以自慰而已。这样的理想国真的存在吗?有谁去过呢?“谁之永号”一句,兜合全诗,力重千钧,它实际上否定了理想国亦即“乐土”的存在。

18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