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诗的起源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2、“词”题材真正开始流行也是由于一批文人墨客的推动,在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出现和创作,推动了词体的建立,词终于在诗之外独树一帜,成为一个新的文学体裁。

3、二、诗的发展

4、(5)对仗宽松灵活,具体表现在:1)篇中句子完全没有对仗;2)篇中句子随时作对仗;3)对仗位置不确定,根据内容由作者自行裁量;4)对仗句词性大致像样即可,平仄和词性都无严格要求和限制。

5、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6、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7、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人云间。

8、谢邀,这个问题很久远,要全凭自己的认知去写有点难度,这里我结合一些资料和拓展大致的讲讲吧。勿喷!

9、“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10、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11、"诗言志,歌咏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最早的诗歌萌芽是奴隶在劳动中喊出的号子声"吭唷,吭唷"减轻劳动压力,逐渐演化成具有节奏感的诗歌。中国最早的诗歌《弹歌》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是一首上古歌谣,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

12、从古体诗到格律诗,中国诗歌的演变是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宋代严羽曾概而言之:“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沧浪诗话·诗体·一》)古诗若按历史断代,则六朝前诸作,包括《诗经》、《离骚》、先秦古诗、汉魏乐府,称为原古体;六朝至唐诸作,称为仿古体;在唐代又衍生出律化古体。它们之间的差别,常以是否含有古韵古意和格律上的自由度去判定。唐代律诗成熟后,唐以前的诗被统称为古体诗,唐代的诗称为今体诗,宋代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清以后的诗大致可称为近代诗,清末以后的诗便是现代诗。现代诗有非律化的新诗和律化的格律诗两个分支。

13、唐诗、宋词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4、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15、一、诗的起源

16、“诗”在唐朝发展到顶峰与当时的文化特征以及社会规则是分不开的。唐朝以前,南朝士族生活优越,偷安成习,他们以能做五言诗为荣,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因此“诗”这种题材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出现,而且成为社会潮流,已经在文学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到了唐朝,“诗”的地位愈发提高,作诗成为考取功名的正途,后来甚至不是科第出身的人不能当宰相,所以唐朝文人都必须要会作诗,作诗之风也就在唐朝流传开来。

1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8、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19、杭育杭育派--中国诗歌的起源

20、(1)篇无定句。短可四句,如前述之《弹歌》;长可三百七十多句,如《离骚》。

21、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

22、唐·李白

23、诗在早期是用来唱的,所以最好有韵,诗歌诗歌,无法吟唱的何以为诗歌?这也是我对现代诗提出质疑的部分原因。

24、诗歌作为一种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那么就有它自己的艺术美。

25、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26、综上所述,对古体诗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两点:句式基本整齐和必须叶韵。

27、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一般读者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其实诗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时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壮丽多姿、顺水行舟之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明白了这些情境内涵,美感就更为丰富。前人对此诗好评如潮,如《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又丁龙友云:"此是神来之调。"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

28、(4)句子平仄不作有序安排,句与句之间的平仄无粘对关系,即没有声病律病的说法,但有一个“句自为律”的共识:句子自行调整平仄结构,以自由自然为合度。

29、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30、古诗的形式十分丰富,是古代最灵活多变的自由诗,与格律诗相较,其明显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31、诗歌作者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字里行间飞驰着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

32、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33、诗歌何时称之首

34、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35、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36、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37、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在文字出现之前就有了,诗与歌本来是分开的。

38、(3)韵无定格。可一部平韵到底,可一部仄韵到底,可叶邻韵,可多部平仄韵转韵,但要注意,每个韵部最少得用两个韵字,亦即篇中用同一韵部的句子若只有两句,则这两句都得叶韵(平叶平,仄叶仄)。

39、诗词为什么要押韵呢?因为押韵的文字不但顺口易记,而且好听!举一个现代口语中的例子,一个新员工刚到公司和老员工打招呼,可以说“我是新来的,请多多关照”,也可以说“新来乍到,请多多关照”,两种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但是明显后者说起来更加顺口,听起来也舒服。用韵(押韵)的文章一般称作韵语。其实也不仅仅诗词要用韵,有很多文学创作形式都是用韵的。古代文献中很多都是用韵的,全部用韵的如《老子》;部分用韵的如《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后代的《汤头歌诀》,以及古代政府的很多告示,古代的格言“嘉言”,古代的兵书如《三略》、《六韬》、古代的医术如《灵枢》、《素问》等等也都是用韵的。熟悉古代文学的同修应该知道,其实在古代韵语是非常发达的,也是很占优势的表达形式。不仅仅是这些古代典籍,即使是民间的民谣、谚语、民歌以及各种地方戏曲的唱词也都是或多或少的用韵的。有人可能说,我还是不知道用韵有什么好处!大家应该知道,强调音律美的艺术形式,诸如诗、词、戏曲的唱词、歌曲的歌词(部分)之所以都用韵,那么只能说明用韵能够加强这些艺术形式的音律美。其实,所谓自由体诗(现代诗)也是需要用韵的,很多现代歌曲的歌词也是用韵的(歌曲毕竟不是诗词,所以大部分不是全部用韵的,但是都有用韵的成分在),当然这些现代的作品用的不可能是古韵,而是现代的韵。最根本还是:诗歌都是要押韵的,不押韵的不是诗。

40、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41、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42、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水经注》卷三四《江水》?quot;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3、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就有大量的精美的民歌出现了,大部分都与劳动生产男女爱情有关。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了解民间的风土人情主动收集这些民歌汇编成集,就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44、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来自人类的情感。歌谣越唱越多,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有了文字之后,有的被记录下来,这便是最初的诗。

45、《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46、宋词的出现应该说也是被唐诗影响的,晚唐时期的诗人,已经无法在五言七言诗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山穷水尽的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在题材上做出突破,开辟出新体长短句,也就是词的前身。

47、唐代格律诗盛行,当时作者所作仿古诗,为了与格律诗区别,在字数、句式、叶韵、对仗各方面,都尽量避免格律化,刻意把句子作成孤平、拗句、三平尾、三仄尾、叶仄韵、转韵或字数参差,对仗随意,以出奇制胜,追求高古、朴拙的效果。

48、唐诗能被世人称颂,自然不仅仅是因为唐朝全民皆诗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唐朝出现了最著名的诗人以及流传最广的“诗”。唐朝鼎盛时期,文人墨客可以靠着佳篇秀句为自己赢得社会的尊敬和优厚的待遇,因此他们都在作诗方面下过苦工。一部分诗人也就从中脱颖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广为人知的诗人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让我们见识到了唐诗的精美。唐朝,“诗”发展到了顶峰,也成为唐朝文化最好的代表。

4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现存三百零五篇,是我国诗歌文学的光辉典范。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分别采用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运用复迭的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创作手法叙事抒情,给后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后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诗》,《诗三百》,后改称《诗经》,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50、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51、我最早的诗歌是劳动歌谣,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只是口头相传,“杭育杭育”是劳动者在劳动的时候喊出的劳动号子,后来就流传为劳动歌谣,因此它是最早的诗歌起源。

52、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53、诗歌是人类一种情感的表达与渲泄,最早的诗歌来自民间万物,呓语,叹息。硕鼠为记录之首。

54、由劳动号子、上古歌谣逐渐形成四言诗、五言诗,诗歌口口相传,到春秋时期出现大量文人诗歌,传说由孔子汇编成巜诗经》。

55、个人认为,诗歌的艺术美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字美,诗词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如何用准确、生动的字词表达出作者的意思,这是诗歌写作中最基本的功夫,也就是炼字、炼句,也是诗歌文字美的基本体现,杜甫《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这里的“吐”、“明”,不但准确描述出了当时的景物,深深体会一下,就可以领悟到“吐”、“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无比生动,真是炼字之及至,千古之绝唱;意境美,诗歌的意境也是诗歌的内涵所在,一首好诗所表达的意境不但明确、深邃而且使读者可以回味无穷,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音律美,诗也被称作诗歌,可见诗与歌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有不少诗可以用于吟唱的,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秦王破阵乐》就是在当时的大型典礼上用于歌唱的。汉高祖刘邦在乡宴中即兴击筑而唱的《大风歌》,项羽在垓下被围时所唱的《垓下歌》也是如此,当然并不是每首诗歌都适合于唱的。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一点,诗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读的,古人称作“吟诗”。很多古代俗语中“诗”都是和“吟”这个动词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诗作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诗歌为什么要读出来?这就是因为诗歌本身的音律美,特别是格律诗,不发声是体会不出来的,所以我建议各位作者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读,同时在鉴赏他人的作品时也要读,否则诗词的美平白失去了三分之一。

56、(2)句无定字。从二言至九言乃至杂言,以四言、五言、七言最常用。

57、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瞿塘峡口。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前人或以此诗为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细审"千里江陵一日还"诗意,可知曾从江陵上三峡,此当为返还之作。应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时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

58、诗歌是怎样兴起的?

59、诗歌的起源

60、格律诗与古体诗比较如图:

61、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62、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代!

63、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64、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65、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6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7、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18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