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兰亭序精选37句
1、之后,王羲之汇集各家诗作,乘酒醉兴起,写下了共324个字的《兰亭序》,又称《兰亭诗序》、《兰亭集序》。而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兰亭集序记叙的是游宴盛会、即席赋诗的诗序,《兰亭集序》整散结合,语言讲究辞采与对仗。
2、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我国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相信每个练习书法的朋友都曾临摹或学习过。
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4、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5、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6、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7、我认为兰亭序是作者借助集会暗中表达他的情怀和志向。
8、事情缘起: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将軍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共42位文人雅士集于会稽山阴(今绍兴)兰亭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有人提出将当日所得37首诗汇编成集,这就是兰亭集,又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右軍欣然命笔,洋洋洒洒,如有神助,为后人留下传颂千古的书法和散文名篇,书法史上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9、所以《古文观止》中评价此文:“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10、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1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2、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13、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14、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15、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16、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17、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18、沒有王羲之十首最有名诗这一问题,兰亭序不是诗,是一篇文章。兰亭序是指为兰亭集写的一篇序文,兰亭集是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写的37首诗的合集。
19、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20、公元353年4月,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21、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22、《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著名作品,被后人尊为“天下行书第一”。以至于后人多是赞叹书生飘若惊龙的玄妙笔法,而忽略了文章本身也同样引人入胜,出手不凡。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评价:“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23、《兰亭集序》王羲之
24、文章清新朴实、没有可以堆砌辞藻,语言清新自然却又引人深思。句式对仗整齐而不拘泥于骈文,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音律和谐。文章言之有物,有感而发,与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25、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26、下面是我了解的关于《兰亭序》的内容,希望能回答到你的问题:
27、文章开篇点名聚会的盛况,说明聚会的时间、地点和与会人物,描写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瞄景绘物,动静结合,自然中不失天真情趣,淡雅中蕴涵清新自然。随后笔锋一转,由上文中欣赏景色的愉快联想到人生短暂,“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当人们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都会很快乐,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避免的会由乐生忧,让人感慨不已。这才是人生的大问题所在。面对这个问题,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己的亲身感受得出不要沉溺于老庄的论调,那些是虚诞和妄作,应该保持着对生命的的热爱和乐观,对美好的执着和向往,这个问题也值得后人的深思。
28、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29、诗集中有王羲之.谢安等11人各一首四言诗和一首五言诗,有王涣之等15人各一首,或四言或五言,这样共有37首,王献之等15人诗未成,各罚酒三杯。以上是关于兰亭集和兰亭序的产生缘由。兰亭诗中有些关涉儒家思想,关涉道家思想的更多,王羲之本人崇儒爱道,兰亭序对兰亭诗有全面反映。
30、兰亭集序和兰亭序没有区别,都是指王羲之的作品名字。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31、在魏晋时期,玄学颇得文人墨客的青睐,特别崇尚老庄,喜好清谈,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说话处事洒脱豪旷。王羲之虽出身东晋的名门望族,但世界观和人生观与当时的潮流有所区别,他曾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32、《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把大家的诗作文章编辑成一本文集,并作序一篇,记述当天之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33、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34、作者介绍
3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6、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邀集宦游或寓居越中的谢安、支遁、孙绰、许询等达官显贵文士骚客42人,在会稽兰渚山下兰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咏诗饮酒。不然,罚酒三觞。故,这些名士们共作诗37首。
37、从兰亭序的文章结构来说,王右军先交代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还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做了什么样的娱乐活动,然后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且“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然后笔锋一转“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并且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很无奈来了一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里就上升到了对人生的感慨,后面一部分说的是为什么要写这个兰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