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关于莲花的诗优选153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冰床雪被覆晶莹,

2、南北朝的沈约《咏新荷应诏诗》

3、注:附蓝竹幽幽原玉:南苑红荷正艳时,寻幽双鸟戏莲池。深情相对言心语,惬意今生你我知。

4、风吻秋荷雨蕴凉,

5、莲花出自於泥中,过眼嫣然色即空。

6、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7、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泪洒孤独伴月光。

9、粉盈笑靥一泓羞。

10、绿伞流珠衬皎柔。

11、莲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小池》

12、素蕾琴心玉露歌。

13、莲花出自於泥中,

14、玉塑冰凝脂蕴香,

15、锐气冲天立碧塘。

16、天净沙·秋[元]朱庭玉

17、争似泥涂隐君子,褐衣怀玉古人风。

1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9、[作者]温庭筠[朝代]唐

20、香魄凌寒藏瘦梦,

2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2、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23、宋·王迈

24、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25、注:相传荷花是王母娘娘身边侍女玉姬的化身。凌波仙子、鸳鸯画、出一水芙蓉、沙鸟图均为荷花名画。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便是一位典型的`“荷痴”,他的荷花作品不枚盛数,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26、千人万影浮萍过,

27、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28、凌波仙子鸳鸯画,出一水芙蓉沙鸟图。

29、《莲花》唐·温庭筠

30、曼舞腰枝风送韵,

31、千载香魂碧水彤。

32、一朵禅心舞绿萝,

33、我是此岸,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34、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的《采莲曲》

3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6、心如玉洁情如水,地老天荒佛也知。

37、我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大学,学习莲花的诗词真的不胜枚举,多之又多,先写出如下。

38、满目荷香透碧霄。

39、云拂水影空灵梦,

40、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41、含羞少女绽初芳,

42、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43、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怗。

44、游人遐想入梦来。

45、清心玉骨化春情。

4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翻译: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秋风已经刮起。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变化一样,盛衰都在我的老眼中历历分明,还是不要让小船上的酒杯空着,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

48、粉红摇曳照清波。

49、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王维《山居秋暝》

50、最喜欢(宋朝·王迈的)

51、一池碧绿一池柔,

52、两阁三宫事已故,一简风霜,唤一起后河戏。若逝韶光留影处,醉入仙景梦里诉。

53、千娇百媚形态美,

54、粉泪盈杯呼皎月,

55、自有东湖知几年,荷花今日尚依然。

56、飐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57、勿言草卉贱,幸宅天池中。

58、梦到青云离别处,翩翩恋上知音。只因相抱到天明。荷花池水影,系我一身顷。

59、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60、叶秀近观清肺腑,花香远送醉村姑。

61、莲花自古以来都被文人墨客认为是冰清玉洁的形象。往往想到莲花,总会让人倍感清爽。(景不应文)

6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63、小池[宋]杨万里

64、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5、《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五代·李璟

66、宁知寸心里,蓄紫复含红。

67、轻呼姊妹换红妆。

68、想到了这一首诗

69、谁将五彩水中抛,

70、半缕娇羞半闪眸。

71、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72、晚妆已卸少芬芳。

73、柔情绣梦吻芳琼。

74、荷花,自从北宋周敦颐文中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成为了君子之花,文人墨客歌咏之,书画之。

75、别样红花绽艳时,鸳鸯交一颈醉瑶池。

76、题西太一宫壁王安石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烟水,白头想见江南。

77、《采莲曲》唐·李白

78、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79、荷花因其高洁的品质,与本土的道教是有渊源的。道教中用荷花形容修行者,身处浊恶的世界,却不染俗尘。

80、最忆风中那缕香。

81、种藕百馀根,高荷才四叶。

82、任吸春风绿,潜红翘夏开。

83、一朝乍醒舒惊艳,

84、感谢邀请!

85、七律·群芳竞艳之荷花】尧呈

86、绿叶纤枝举圣洁。

87、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88、堪嗟世事时时改,只有荷花岁岁妍。

89、褐衣怀玉古人风。

90、《采莲曲》唐·白居易

9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92、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93、嫣红点饰醉柔床。

94、【七绝·次韵和蓝竹幽幽《题荷花图》】尧呈

95、芙蓉仙子一排排。

96、《折荷有赠》唐·李白

97、《渌水曲》唐·李白

98、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99、绿月轻托几朵红,

100、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101、数点银珠托粉蕊,

102、更有荷痴遗笔墨,清塘情韵大千铺。

103、叶卷枝衰傲北风。

104、《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宋·欧阳修

105、忆王孙·夏词[宋]李重元

106、真情孕藕献妖娆。

107、江神子·江景[宋]苏轼

108、《苏幕遮·燎沉香》宋·周邦彦

109、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的《天净沙·秋》

110、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111、众所周知,荷花与佛教也是千丝万缕的关联。例如,电视剧《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等的莲花宝座,更加增添了神圣而庄严的色彩。

112、鱼戏莲叶北。

113、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114、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1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16、平淡自如绽放河中央,荷花荷叶莲藕生。

117、夜色风雨涤帐幕,古色古香,漫过蓬江雾。一叶秋舟悄欲渡,未出池畔凋荷住。

118、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

119、香魂何处在,洼里躲风寒。

120、荷池春色

121、【临江仙·荷花池水影】阿蓬苗歌

122、碧水荡荷残,蓑衣化烂团。

123、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124、关于莲花的诗词

125、玉姬侍女恋西湖,不染污泥圣洁肤。

126、几人雨梦醉清幽。

127、情摇残叶蜻蜓远,

128、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叶大厚,花径粗壮,花朵大,花瓣厚光滑,淡香,开的时间长。莲花代表了洁净,纯而不妖,粉而不艳。也是佛家净化心灵的一种象征。

129、【蝶恋花·荷花梦】阿蓬苗歌

130、莲花池里莲花开,

131、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13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133、过眼嫣然色即空。

134、纳凉[宋]秦观

135、红豆悄藏蓬静举,

136、争似泥涂隐君子,

137、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亭亭自

13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39、红摇妩媚唤嫦娥。

140、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141、其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记载的描写荷花的诗由《诗经》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诗经》中,有,“山有扶苏,隰有荷花”。扶苏这里是指枝叶茂盛的大树,隰指洼地。又如《泽陂》中三段都提到荷花,“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第二段将第一段的“荷”字改成了“间(有草字头)”,也是荷花的意思,到了第三段将“荷”字又改成了“菡萏”。实际上,这三段都是在用荷花拟喻美人。这首写相思的诗因为以荷花起兴,让人对所思美人有美好的遐想。

142、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43、万顷柔波独秀媚,

144、滴滴琼露映清荷,

14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46、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清洁花容盛牡丹,

147、《赠荷花》唐·李商隐

148、有关荷花的诗句有:杨万里的两首: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4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

150、藕头生嫩角,刺镜冒尖来。

151、田野蜻蜓含笑舞,悄悄烙起香痕。鲜罗红艳更消魂。愿将甜作苦,化蝶醉花阴。

152、清波滟滟漾丝绸,

153、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南北朝·佚名《西洲曲》

18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