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不为五斗米折腰主人工是谁精选好句65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2、义熙元年(405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3、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陶渊明,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4、无为二斗米折腰说的是陶渊明。

5、在他眼中,一个年纪大的,资历深的,却要向年级小的,心思坏的低头,这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6、而是不愿意向那些羞辱自己的恶势力低头。

7、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住在学校的公寓里,学校在他家门口堆了几车沙土,他的小女儿要取一点沙土去玩玩,他得知后,便对其小女儿说:“不行,因为那是公家的。”散文家李广田说:“他大事认真,小事也认真,自己的私事认真,别人或公家的事他更认真,他有客必见,有信必回,他开会上课绝不迟到早退。凡是公家的东西,他绝不让别人乱用,哪怕是一个信签,一个信封。”

8、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9、最为知名的大概是他那枚“为五斗米折腰”的自用印了,以1200万元的天价。

10、回家后的陶渊明远离了官场的喧嚣,一边读书写作,一边躬耕农田,从此过着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足以证明以下两点:

11、因为他志存高远心气高,肯吃苦耐得住寂寞。所以他才能写出了采菊南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

12、当时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有一次,上面派人来了解情况,他的下属提醒陶渊明要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了后长叹一口气,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就辞官归乡了。

13、李白也有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文章。是很有骨气的文人。现代文人也有朱自清先生和鲁迅先生,都是非常硬气的文人。

14、”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15、这句话是作者形容陶渊明淡泊名利的名句,常被世人用来比喻某人有骨气、不畏强权、清高处世的样子。

16、五斗米: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

17、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清光绪年间在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18、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真正原因不是什么自由散漫,倚老卖老。

19、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20、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陶渊明,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21、“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个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中的原文记载:“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22、“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

23、陶渊明远离官场,实则是给自己自由,为自己赢得尊严的表现。陶渊明晚年是在贫苦和疾病中度过的,虽然他的身体遭受着病痛,但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为他赢得了精神的满足,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4、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25、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26、提起陶渊明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浪漫的田园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甘享清贫。可是陶渊明毕竟有资格享受“五斗米”,这全赖他曾祖的功绩。与陶渊明相比,他的曾祖陶侃可是根正苗红的寒门之家。

27、虽然道路艰难,陶渊明还是做了很多的尝试,他做过许多官,虽都不长久,他还在用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志向,可见陶渊明是时刻想着参政的。

28、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29、应该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解析: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邪!”是用来形容陶渊明淡泊名利,不为蝇头小利丢失气节的品德,因此,成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主人公是陶渊明

30、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31、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32、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写出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类似著名诗句。

33、况且,陶渊明特别崇尚孔子的那种君臣父子之道

34、心性闲逸、宁静,自然不屑于趋炎附势,这也是源自于强大的内心。

35、”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36、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37、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38、《不为五斗米折腰》

39、——不为五斗米折腰

40、著名画家黄宾虹,“竟为五斗米折腰

41、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文人的高尚情操,不会为了生活低头,为了五斗米,像小人低头。体现了陶渊明的高尚品格,不趋炎附势。卑躬屈膝。

42、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尚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

43、“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44、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45、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制造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朱自清极其震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46、不为五斗米折腰,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是陶渊明所说,不是李白。

47、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48、第一,陶渊明是有心参政的。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他是心系国家的,然而在他所生活的年代,恰是濒临动乱的岁月,如此清廉正直的陶渊明就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无法被现实黑暗的大染缸所浸润玷污的,他的政治抱负也就难以实现。

49、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有失必有得,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50、第二,陶渊明是接受现实的。久在官场的陶渊明,已经亲眼目睹了社会的不堪,生存让他不得不接受这就是现实。

51、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的情操。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朱自清是不吃美国救济粮饿死的,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52、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53、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54、陶渊明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表达自己不愿意为区区五斗的薪俸,就低三下气的向他人低头。我们可以看出这么一个性格耿直,不愿卑躬屈膝并且与污浊黑暗的现实格格不入的真实的陶渊明。

55、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56、朱自清原名自华,他的父亲朱鸿钧借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中“自华”两字给儿子起名,希望其儿女能远离官场,饱读诗书并学有所成。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大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同时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57、是篆刻大师赵之谦。

58、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59、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60、赵之谦以“有笔有墨,有刀有石”以及“印外求印”的追求,开启了后世印学的无限可能!为之后的印人打开了各种创作面貌的可能性!近代的吴昌硕、黄牧甫、任颐、赵叔儒、易大厂、齐白石等人都从他这里受惠良多,并衍生出各自独特的篆刻风格!......

61、他宁可自己种地干农活,心态好,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比起那些为名为权所束缚的人活得潇洒自在多了,让凡夫俗子心生神往,好不羡慕。

62、陶渊明(?-公元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2],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63、其主要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作品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渊明卒于浔阳。

64、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65、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仅仅18字的小诗,让我们看到了鹅在水面美丽的外形,优雅的姿态。白、绿、红、青四色恰当生动的将当时的白鹅戏水图精准地描绘了出来。有谁能想到这首流传了千年之久的诗作,竟然是出自一位年仅7岁的孩童之口。他,就是神童骆宾王。

197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