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王羲之兰亭序精选70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

2、现在《兰亭序》临习范本据传是冯承素摹写的,但也足以雄视古今,不负“天下第一行书”美誉。

3、《兰亭序》

4、王羲之的兰亭序,文书俱佳,情文并茂,是我的最爱,其书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5、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6、晋王羲之

7、在笔者看来,《兰亭叙》之所以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在内容与形式的搭配方面、字形结构、用笔、章法等方面,均达到了“中和之美”的最高境界。

8、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是自然,平和。

9、英雄爱美人是真的,而美人却未必爱英雄。如社会上的“娘炮”基本上都是被美人捧着惯着……

10、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朝代】魏晋

11、《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12、《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13、沒有王羲之十首最有名诗这一问题,兰亭序不是诗,是一篇文章。兰亭序是指为兰亭集写的一篇序文,兰亭集是王羲之.谢安等人在兰亭写的37首诗的合集。

14、这是高中学习的—篇文章。

15、事情缘起: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将軍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共42位文人雅士集于会稽山阴(今绍兴)兰亭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有人提出将当日所得37首诗汇编成集,这就是兰亭集,又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右軍欣然命笔,洋洋洒洒,如有神助,为后人留下传颂千古的书法和散文名篇,书法史上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16、《兰亭叙》,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兰亭叙》真迹陪葬了唐太宗李世民,目前的所有版本均为摹刻,墨迹摹本中最著名的为唐冯承素所摹的“神龙本”,石刻摹本中最著名的为“定武本”。

17、自从《兰亭叙》问世,随着王羲之书圣地位在初唐时的确立,中国之后的整个书法史,都是在以《兰亭叙》为代表的文人书法的审美情趣所涵盖之下不断充实、变异与发展的。尽管各个朝代都能被后人概括出主流书风,但却改变不了这个基本的事实。

18、其三,结体隽雅多变。《兰亭序》通过结体的虚实变化、疏密开台、似欹反正、刚柔互济来表现内涵丰富、凤格雅逸的行书艺术。其结体很少雷同,如行文中“之”字多次出现,却各有面目。

19、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20、首先,从整体到局部。《兰亭序》的整体章法布局获得了极大成功,整篇前四行的行距比较大,为了纠正开篇有些拥挤的不足,王羲之拉大了行距,但仅仅是这四行,为了制造行书布局生动效果,将“崇山”二字拿到行外书写,体现了大师敏捷思维的革新创举之笔。《兰亭序》的全部二十八行所形成的倾斜线,都是自左至右有5度的倾斜,王羲之移植运用精湛绝妙,天衣无缝,避免了常人易犯的呆板之气,使之具活气和鲜灵之神韵。

21、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22、《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标志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通篇雄秀,刚柔兼济。第二,用笔细腻,方圆结合。第三,章法平整,结构多变。第四,线条灵活,点画凝练。第五,和谐畅达,寓情于书。

23、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24、诗集中有王羲之.谢安等11人各一首四言诗和一首五言诗,有王涣之等15人各一首,或四言或五言,这样共有37首,王献之等15人诗未成,各罚酒三杯。以上是关于兰亭集和兰亭序的产生缘由。兰亭诗中有些关涉儒家思想,关涉道家思想的更多,王羲之本人崇儒爱道,兰亭序对兰亭诗有全面反映。

25、《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古人称王羲之作《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一改汉魏以来质朴稳拙的书风,开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气,似出天然。

26、一、天下第一神帖,李世民為之瘋狂死了都得帶著,目前齋主這水平還沒有長出发現其神的眼睛;

27、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静,或动,也不相同,当他们高兴于所遇到(的事物时),(或)暂时得到了(对于)自己所要的东西,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情感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就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而且(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终(会)到尽头。古人说:“死和生也是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28、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

29、兰亭序不是四大名画,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四十七岁时在浙江绍兴兰亭宴饮之后写下的。永和九年,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织了一场聚会,四十多位文人雅士到场参加了这场风流雅集。江南三月,春光明媚,天气晴朗,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潺潺的流水之声,听得人神清气爽。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想出了流觞曲水的玩法。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可是谁来作序呢?

30、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1、《兰亭序》犹如”八面美人”一般的被各种人群所宠爱与喜欢,享受着超级“花魁”的地位。谁都说不得“她”,如果胆敢说”她”不好的必被口水淹死。但是这个“八面美人”却并非喜欢保护她的英雄,更非投入英雄怀抱,”她”而是会对“娘炮”更感兴趣,这跟天生具备的妩媚气息有关,英雄也只能表示无可奈何,这就是《兰亭序》的脾气。

32、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聚会,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完全可以靠其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值得快乐啊!

33、大家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半醉半醒的王羲之欣然应允,他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一气呵成,写下了备受推崇的《兰亭集序》。因此兰亭集序是书法而不是画作。

34、我是书法爱好者王建强,《兰亭序》是每个学书人必临之法帖,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35、用笔细腻,且结构多变。后人点评“”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36、《兰亭集序》王羲之

37、其次,从文境到书境。王羲之写字总是要寻找一个审美对象,在《兰亭序》里,这324个“之”字就像图腾一样,深深地刻在中国文人的心头,所以他说是“神的力量推动自己把它写出来的”。

38、纵有行,横无列,其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不求划一,起落转侧,若断还连,使结构与用笔融为一体。重复字无一雷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妙趣横生,为历代临习推为『天下第一行』,『行书之龙』。

39、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40、其一,用笔细腻精湛。《兰亭序》起笔多以凌空取势,结笔则多取轻顿提收显得干脆利落冲间行笔以中锋为主,疾涩相宜,圆劲骨清又以侧锋取妍,倒锋为主的行笔,宫有美的韵律,给人以生动、活跃和优美的感受。

41、还有许多身体还没有发育好的小朋友尽然也有模有样的学起了兰亭的妩媚(乱学者),说明妩媚很讨人们的喜欢,有着童叟无欺的美德。

42、作者的风度、气质、襟怀、情操,亦糅进了作品之中。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43、很多書友討論、臨習蘭亭序,首先齋主特別佩服和赞美!因為齋主不敢臨,原因如下:

44、此帖点画凌空蓄势,落纸极尽变化,用笔随心所欲,(例,21个“之”字,每个充满变化,绝不相同)章法富有韵律,有春风拂面之感。全篇节奏自然和谐,点画之间,字字之间,行行之间,生机灵动,顾盼有情,有萧散自然的风神。

4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6、首先《兰亭序》是王羲之书体风貌的集中体现,28行,324个字。虽然说是草稿,但字字珠玑,在我国书法史上有崇高地位。

47、译文注释

48、或许有人说,有天下第一美誉的《兰亭序》,怎么就只有这么简单的评价?是的,《兰亭序》就是这么简单。大道至简。书法要达到自然的境界,所付出的努力,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件事情!

49、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0、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是:其法高雅遒劲,笔势流畅,气韵生动。而且字字飘若浮云,姣如游龙,变化无穷。历代书法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人们学习行书的极好范本。

51、《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

52、【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书法精美奇妙》】

53、其二,点画妍媚遒劲。《兰亭序》点画品类繁杂,线条优美,行笔富于变化。笔画隽美而有力度,藏露井用,劲媚兼举;其形态有俯仰、疾涩、向背、起伏、撑柱、擒纵等等,可谓变化多端,相映成趣。

54、至于局部,其第一行里的“癸丑”二字显然显得拥挤,明显是二字只占用了正常一个字的空间,把它们进行特殊处理安排在一起,实际上有更加强调的意味,使其更加引人注目。第一行末尾的“会”字,显然又有硬挤上去的意味。第一个“会”字,按说可以写到第二行里,但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看到第三个字仍然是“会”字,为了避免重复字的出现而将其挤了上去,此一举对于整体完美章法的贡献意义巨大。

55、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56、《兰亭叙》,成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

57、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58、虎卧凤阁,龙跃天门。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评价。评论虽然精彩,其要诣却难理解。对《兰亭序》的评价,用任何赞美的语言都不为过。而空泛的赞美,并不是《兰亭序》所需要的。

59、我认为兰亭序是作者借助集会暗中表达他的情怀和志向。

60、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1、《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喟。《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

62、《兰亭序》,书于公元三五三年。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自然,结构变化微妙,用笔精到,可谓『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布局

63、王羲之兰亭序的艺术特点都是各说各的。但我只知道王羲之的书法真的写很好。

64、藝術特點已經很多前輩總結過了,我且說說我不敢臨兰亭的原因,從這個角度是否可以闡明一二:

65、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如果碰到(和我想法)一样的,(我)没有曾经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不能在心里用语言表达。(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谬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错误的做法。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以前一样,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叙当时(与会的)人(的话),录下他们(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人们)发出感慨(的事情)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66、二、1600多年前,四十二位德才兼備的文人雅士相約在一個小亭子喝酒吟詩,共37首,喝到差不多的時候大家請微醺的老王做序,為什麼呢?可能是寫的好亦可是名氣也可能是官位人脉,總之是个露脸的事情,47歲的貴族老王把這種深藏功與名以及欣喜傲嬌之感如何体現在蘭亭,還須一蹴而就的心態也真是不好把握.(改來改去應該也緊张,畢竟围了四十一个高手)

67、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是在他书法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书写的。永和九年,王羲之五十三岁。此时的他看淡了官场的纷扰,辞官在家,专事游历山水,潜心修炼道学。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激昂四射,一泻千里的豪情,也没有娇柔造作,妩媚花巧的修饰。笔墨所到之处,无不随情就性,忠实于字的本身。不激不厉,志气平和。

68、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9、《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体现晋书“尚韵”的杰作,艺术水平极高,光耀千秋。《兰亭序》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70、现存的《兰亭集序》当然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目前主要有唐代冯承素摹本(神龙本)、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摹本、欧阳询摹本,宋代米芾摹本、薛绍彭摹本,元代赵孟頫、俞和摹本,明代有唐寅(唐伯虎)、张誉和董其昌的摹本,当然,这些都是著名的传世摹本,至于,临写《兰亭》者,可能不止以万计了。

197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