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朗诵26句
1、作者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自己对故乡之不舍。“一种模糊之惆怅”体现出作者较早就离开了故乡,也很少去看望自己之故乡,才会以至于作者都记不清故乡之模样了。
2、此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能公开往来,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却身在海外,心系大陆。
3、创作背景
4、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5、余光中的《乡愁》诗朗诵配纯音乐《初雪》,因为《乡愁》是一首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的诗,配合《初雪》朦胧飘渺的弦乐齐奏主旋律,恰到好处。
6、《乡愁》是余光中先生70年代在台北写的,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成为流传最广、最为动人的一首乡愁诗,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要朗读好这首诗歌,首先要对诗人和诗歌本身有着良好的领会。
7、母亲/在/那头
8、个人比较喜欢胡乐民的朗诵,特别是他朗诵的将进酒超级喜欢。
9、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之融合,使整首诗之意境深邃悠远。比喻之贴切自然、语言之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之情调。
10、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这首《乡愁》。
11、我在/这头
12、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是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具有浓厚民族情结的文人学者。由于历史原因,迁居台湾,写过很多乡愁题材的诗,被称为“乡愁诗人”。《乡愁》一诗,总共四节,诗人按照时间顺序将抽象的“乡愁”依次比喻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表达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浓浓乡愁。全诗句式整齐,每一节都由结构相似的四句组成,首句“起”,次句“承”,三句“转”,尾句“合”,构成“起承转合”的模式。字词均衡、分行分节、句式相似的严格制约,给朗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容易给人以单调、死板的感觉,听着没意思,还不如自己来阅读。但是,诗歌前两节跟后两节表达的感情的轻重是不同的。因此,《乡愁》一诗朗读,必须打破字词、句式的约束,注意语势、节奏、停顿、快慢、重音等。当然,不能不管诗歌的各种规律,随意表达,拉腔拖调,有音无义,忽长忽短,忽高忽低,没有一点束缚。小时候,一枚小小的邮票从千里之外搭载着装满母亲牵挂的信封,跋山涉水,历尽被随时遗失的危险后,紧紧贴在诗人幼小的胸膛,温暖着诗人的心。
13、母亲/在/里头
14、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15、我/在/这头
16、扩展资料
17、喜欢席慕容,也喜欢她写的诗,更喜欢《乡愁》,让身在异地他乡的我深有感触,听过很多人朗诵过,感觉比较好的还是央视主持人徐莉和濮存昕朗诵的号,那种情感和语速掌握的很好,也很动情,能直击人的心灵,引起共鸣!
18、《乡愁》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19、而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20、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21、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22、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23、大陆/在/那头
24、新娘/在/那头
25、我/在/外头
26、从朗诵角度读乡愁,要读出一种淡淡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