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古诗配画简易图片
1、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达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4]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2、笔画最少又简单的古诗:1《风》李峤(唐)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在楼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5、《春晓》孟浩然(唐)
6、《登鹳雀楼》王之涣(唐)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全诗(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影ying,读四声调。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2、注释(1)登鹳雀楼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2)题西林壁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13、听,是羌笛之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1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5、黄鹤he楼,读三声调。
16、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17、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8、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9、赏析(1)登鹳雀楼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2)题西林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20、春晓唐·孟浩然
2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22、登鹳雀楼-王之涣
23、节目串词
24、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原诗如下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5、《登鹳雀楼》给人启发的诗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题西林壁》给人启发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6、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7、生僻字有鹳guan,读三声调。
28、主持古诗(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中间的串联词
29、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唐诗选诵串词1、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诗篇中,摘取着最明亮的那颗星,他就是我们文化历史中的浪漫诗人李白。
30、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3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3、静夜思李白
34、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著作,主要描写了黄鹤楼的宏伟壮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