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拼音版田字格
1、达到极端:~头。山穷水~。~情。自~(自杀)。
2、[gèng]愈加,再:~加。~好。~上一层楼。
3、都,全:~然。~是白的。~收眼底。~释前嫌。
4、《登鹳雀楼》全诗注音如下:
5、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ùqiónɡ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ìcénɡlóu。
7、登鹳雀楼
8、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力。~瘁。~职。~忠。~责。人~其才。物~其用。
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0、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11、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12、影ying,读四声调。
13、[jǐn]1.极,最:~底下。
14、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15、这是爱情的回音;徘徊于普救寺中我又宛如走进梦幻般的《西厢》;登上相距不过千米的鹳雀楼,凭栏远眺,耳边似乎响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6、扩展资料
17、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时。~阑。~夫。~鼓。~漏(原指计时用的漏壶,后泛指时辰)。
18、登鹳雀楼-王之涣
1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
20、这三天来,李羽川早已经摸清楚了这个世界是没有李白杜甫等唐朝诗人的,或者说从历史年份上来讲,还没有到唐代这一时期,自然也就放心吟出这首《登鹳雀楼》。
21、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著作,主要描写了黄鹤楼的宏伟壮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
22、登鹳雀楼注音jiǒnglínfēiniǎoshàng迥临飞鸟上,gāochūshìchénjiān高出世尘间。
23、《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2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5、[jìn]1.完毕:用~。说不~。取之不~。
26、经历:少(shào)不~事(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多少事情)。
27、拼音:guàn释义:造句:
28、《登鹳雀楼》罗宁知道,应该是一个叫王之涣的诗人写的,后面还有一句是“更上一层楼”。
29、生僻字有鹳guan,读三声调。
30、鹳雀楼心境则包含了饱经风霜、回家途中的人生智慧。
31、黄鹤he楼,读三声调。
3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3、tiānshìwéipíngyě,天势围平野,héliúrùduànshān河流入断山
34、白话文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5、朝代:唐代
36、答:【尽】
37、我们举《登鹳雀楼》这首诗来说明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绝句还有三种平仄格式,共四种格式。
38、[gēng]1.改变,改换:~正。~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衣(a.换衣服;b.婉辞,上厕所)。~定(改订)。~迭(轮流更换)。~递。~番。~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张(调节琴弦,喻变更或改革)。
39、《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五言诗,诗人登上古鹳雀楼,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40、作者:王之涣
41、《登鹳雀楼》dēngguànquèlóu
4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