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句对偶佳句
1、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2、风景这边独好下一句: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出自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白话译文:东方就将初露曙色。
3、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4、作品鉴赏
5、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7、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衬托、比较,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更利于展示文章的内蕴。如“忘记与铭记”“灵动与沉稳”等标题,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为辩证地分析问题确定了立足点。
8、顺便说说“合掌”。在形成的对偶中,如果是同义词相对,看来很工整,对的也比较整齐,但对于汉语诗歌中的对偶来说,就不是那么美妙了,却是“似工而实拙”。比如,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也不是不允许存在,这两句也有自己的特点——以动衬静的佳句。只是说,在古代诗词中,由于诗词的语句数量有限,特别是律诗、绝句等,需要在极少的语言中,表达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句句是金,不可浪费。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其实这就是通常说的“合掌”,它是诗家的大忌。
9、引用、化用歌词、广告词标题中恰当地引用或化用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经典歌词、广告词,既能起到言简意赅、雅俗共赏的效果,也能彰显文章的情趣。
10、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11、伊余独禀狂狷性,褊量多言仍薄命——《亚元舍人不替深知猥贻佳作三篇清绝不敢轻酬因为长歌聊以为报未竟复得子乔校书示问故兼寄陈君庶资一笑耳》(作者:徐铉)
12、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
13、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14、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沁园春》(作者:黄庭坚)
15、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16、全文如下:
17、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8、后面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的居处环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9、《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20、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
21、引用、化用名作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书名(篇名)、影视作品名巧妙引用或改装,用经典之瓶装创新之酒,别出心裁,定有出奇制胜之功效,如“行者无疆”引用余秋雨的名篇,为文章点明“我们依然在行走,行走在消逝中,消逝在行走中,永远不停息”的题旨作足了铺垫。利用熟知的名著名篇拟题,不但体现了丰厚的积累,也体现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再现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学画面,实属难得。
22、比喻拟题常用的修辞格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比喻,比喻的功效是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近几年作文中有很多用比喻手法拟出的优秀作文题目,如“生命是朵常开不败的花”,一个形象的比喻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盎然的诗意。
23、后两句写得这么好,并非完全出自诗人的独创,而是有所借鉴。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载,五代沈彬有诗句云:“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王安石的诗句是摹仿沈诗而成。
24、千载伊嵩路,萧萧陇树悲——《中书令程文简公挽辞二首其一》(作者:韩维)
25、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2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7、二、化用、引用拟题法古典诗词佳句、当今流行歌词、俗语、成语、名言警句、广告词等,经典、别致,引用或化用后以之为标题,既浓缩凝练,又可收到诗情画意、富哲理韵味、幽默趣味等不同凡响的效果。
28、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9、白话译文:
30、对偶句就是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对偶在诗中有字与字对,词与词对。而按内容,还有方位对,植物对,地名对,人物对,景物对等。所以你就看看这两句的对仗形式,和是哪一类对仗
31、伊我获此途,游道回晚计——《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作者:宋之问)
3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对偶句。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手法。
33、但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4、有时候,特别是在诗句中,上下句相对的词语是反义词,这样也构成严对(有些书也称为严对中的反对)。比如,李白《塞下曲》中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其中的“晓”与“宵”是反义词。在诗句中上下相对,也是严对(工对)。
35、引用、化用俗语、成语、名言警句等用这些生命力强、影响力极大的句子来做文章的题目,暗含旨趣,妙化无痕,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江山易改,本性可移”一改约定俗成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标题在立意上声势夺人,别具一格。这样的化用使标题别有一番洞天,自有道不尽的奥妙。
36、一、妙用修辞
37、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什么和什么相对偶,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人的形象...)。一般对偶句中可以炼字,或是有拟人,比喻等手法。
38、两相比较,沈诗大为逊色,干枯乏味,与王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王安石巧于点化,出于蓝而远胜于蓝,因而对他的这两句诗,人们非常熟悉,津津乐道,至于沈诗则鲜有人知。
39、一、严对,就是严格要求相对的词类相同,也就是常说的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相对的字数等;句式相同;平仄相拗,没有重复的字词。比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0、对偶对偶形式上对仗工整,韵律优美,节奏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以“对偶”手法拟定标题,往往能出奇制胜,如以下作文标题:“雨润万物,馨香满天”“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等,都采用了对偶方式命题,既展示了文采,又突出了语言的创新,可谓一举两得。
41、扩展资料:
42、赏析对偶的修辞手法:
43、《语文基础知识》中说:“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现就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偶修辞手法常见的类别(没有按一定标准划分,仅就常见的形式而言),仅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44、渐买姚黄并左紫,恨无伊水对嵩山——《题泰定小雒亭》(作者:刘挚)
45、在汉语中,不同词类中又分很多的小类,只要在语言之中经常并列,也算是严对。譬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的诗句中自对的“山”与“河”属于表示地理类,“草”与“木”属于植物类,对得已经工整了,而且上句的“地理”与下句的“植物”相对也算是严对(或者称工对)。
46、引用、化用诗词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层出不穷的当代诗作精品中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和丰厚的内涵底蕴,以此来做题目,既展示了考生的文学修养,又不落俗套,清新别致、韵味悠长。“怎一‘情’字了得”“别人的风景你的梦”等标题分别套用、化用了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卞之琳的《断章》中的诗句,文题富有文采。
47、比拟在标题中运用拟人或拟物的手法,即把物人化或是把人物化,把甲物拟作乙物。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使标题具有思维的跳跃性,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如“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这一标题,将语文人格化,把对语文的炽热、浓郁的情感真切地呈现了出来。
48、雪度嵩高,影横伊水庆生申——《望海潮》(作者:张元干)
49、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0、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1、风景这边独好这句话用对偶的规则来看只能是作为下句,我来一个上句:华夏此刻共庆,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