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凉州词王之涣
1、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焕
2、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唐诗选本有的写成《登鹳雀楼》,也有的写成《登鹳鹊楼》(如《唐诗三百首》),所以过去的课本曾以《登鹳鹊楼》为题。但在史书中只有“鹳雀楼”,而无“鹳鹊楼”的名称。
3、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这是唐代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5、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6、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
8、《登鹳雀楼》
9、《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10、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11、[唐]李白
1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3、夜宿山寺
14、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15、温廷竺:山西祁县人,晚唐诗人,多写闺情诗。
16、王昌龄:太原人,被称为“七绝圣手”。
17、现在多数有影响的唐诗选本,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等都是以《登鹳雀楼》为题,所以新编的义务教育教材把《登鹳鹊楼》改成了《登鹳雀楼》。
18、《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五言诗,诗人登上古鹳雀楼,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19、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0、登黄鹤楼作者:王之涣
21、白居易:太原人,有“诗王”“诗魔”之称,其《琵琶行》,《长恨歌》脍炙人口。
22、王勃:今山西王荣人,是“初唐四杰”之冠。
23、登鹳雀楼
24、(唐)崔颢
25、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26、不是一首诗里面的句子。“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7、《唐摭言》载: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成,重阳节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王勃在席上写此文。
28、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29、这是唐代李白的诗《夜宿山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0、不是,黄鹤楼的作者是崔颢。
31、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
32、(唐代王之涣)
3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4、卢纶:山西永济人,多写边塞诗,古劲苍穷。
35、五绝(即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新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36、前者用夸张手法极写山寺之高,后者先写景后议论,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哲理。
37、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38、畅当〔唐代〕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39、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0、《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41、王之涣:太原人,比如他的《登鹳雀楼》。
4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ùqiónɡ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ìcénɡlóu。
44、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4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6、王维:太原人,被称为“诗佛”。
47、王之涣。
48、《辞源》中也只有“鹳雀”和“鹳雀楼”的词条。
49、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即今山西永济县)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50、应该是雀和鹊的问题
51、王瀚:太原人,比如他的《凉州词》。
52、谢谢这位朋友邀请,唐朝是我国诗歌的一个登峰造极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种类丰富,朗朗上口,气势恢宏。山西诗人也是非常多的,据统计山西籍的诗人有80多人,占可考证的唐朝诗人的十分之一。下面介绍几个比较出名的山西籍唐朝诗人。
53、“鹊”,专指喜鹊;而“雀”,既指麻雀,又泛指小鸟。“鹳雀”,按《辞源》的解释是小型水鸟,由此也可以看出,写成“鹳雀”更合理些。
54、《黄鹤楼》的作者是崔颢。
55、此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想象瑰丽,夸张巧妙,活灵活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身临其境之感。
56、据说,在山西省蒲州古城的黄河岸边,有一座高73,9米,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重五万八千吨的城楼,名叫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长得像仙鹤一样的鸟—鹳雀,常常飞到楼上栖息,所以取名鹳雀楼。
57、首先更正一下,王之涣写的是长歌行,长恨歌是白居易所作。
58、柳宗元:山西运城人,其作品也经常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
5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
60、王勃写的是《滕王阁序》。
61、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62、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63、王之涣,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幼年聪颖,弱冠能文,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天宝元年,疾终于官舍。
64、登鹳雀楼”还是“登鹳鹊楼”
65、《凉州词二首》唐代:王之涣2、《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3、《送别》唐代:王之涣4、《九日送别》唐代:王之涣5、《宴词》唐代:王之涣
66、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67、该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68、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原来的课本是《登鹳鹊楼》,为什么要把“鹊”改为“雀”呢?
69、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简析
70、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唐朝后期的薛用弱撰写了一部叫做《集异记》的传奇集,其中有一段著名的故事“旗亭斗诗”。可惜的是,写传奇的薛先生长于传奇而疏于考证,把“王之涣”误写成“王涣之”了。而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卷十五》“唐诗人有名不显者”一条、《文苑英华》卷197、明朝杨慎《升庵集》“王涣王之奂”条,等几个地方,都把作者写成“王之奂”。所以,可以说关于作者的名字,曾经是有一点点儿问题的。但这个问题应该算是解决了的,因为“王涣之”、“王之奂”两种写法都很少见,后来学者们根据古代文献的大多数,以及根据可靠性高的古代文献,都肯定作者的名字应该是“王之涣”。根据他的字“季凌”,我觉得涣似乎比焕更说得通。另: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王翰,薛逢,张籍等都有《凉州词》名作传世。楼主说的《凉州词》,我看应该是指的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1、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
72、译文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