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古诗内容图片优选54句
1、乡音未改鬓毛衰,未改与衰老对比。
2、出处: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一年好景君须记,
6、荷尽已无擎雨盖,
7、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8、事物发展转向微弱:衰微。衰弱。衰老。盛(shèng)衰。兴(xīng)衰。
9、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10、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11、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12、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3、贺知章〔唐代〕
14、这两首诗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5、一、shuāi:
16、回乡偶书
17、衰拼音:shuāi、cuī
18、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19、《赠刘景文》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20、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2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与自己不相识,反衬自己的衰老及长时间不回家的情况,以至于把自己当做客人。本诗抒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述的事情来抒发感情的,是借事抒情。
23、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情。
24、菊残犹有傲霜枝。
25、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26、《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作,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划分为:
27、衰在这首诗里读作:cuī
28、回乡偶书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特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2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0、《回乡偶书其二》的译文: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3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诗运用的是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抒发自己回乡时的复杂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与老大对比。
33、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34、二、cuī:
3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6、赠刘景文
37、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38、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39、《回乡偶书》古诗文有两篇,又叫《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0、回乡偶书一般指回乡偶书二首。《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41、回乡偶书每一句猜一味中药名分别是:当归、白头翁、人参和生地。
42、《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43、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44、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45、最是橙黄橘绿时。
46、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47、《回乡偶书其一》的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8、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9、等次,等级,等差:等衰(等次)。
50、同“缞”。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全句意思是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5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5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3、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54、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当归;乡音无改鬓毛衰。-白头翁;儿童相见不相识,-人参,为人生的谐音(儿童不相识,觉得人陌生);笑问客从何处来。-生地,问出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