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唐李商隐古诗朗诵拼音精选118句
1、蝉在诗文中的雅称有:
2、垂缕饮清露
3、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例如《唐诗别裁》:“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4、难为你不时提醒,如同为我警告,我全家也已经和你一样,清贫而清高。
5、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6、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7、烦君最相警,
8、骆宾王●咏蝉
9、蝉(李商隐)
10、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1、描写蝉的其他诗句有:
1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诗人别具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的一个真理。
13、那堪玄鬓影,
14、一、比兴起笔,高洁意象
15、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16、表达了诗人贤能之人不需要凭借权势自然名声远扬。
17、本以高难饱,
18、蝉的外骨骼很坚硬,双翅相当发达,多为透明或半透明(双翅完全不透明的种类通常翅面颜色较为鲜明,且多分布于靠近热带的地区),上面有明显的翅脉。
19、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20、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1、lǐshāngyǐn
22、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23、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24、唐·李商隐
25、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26、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27、二、自然流畅,引人遐想
28、《嫦娥》
29、第二句描写蝉的鸣叫,"疏桐"在这里暗喻清高、高洁,蝉的鸣叫来自于清高之地,只有高洁的人,声名才能远播。
30、大多数蝉的体型通常不大,成虫体长多在2至5厘米(0.6至1.5寸)之间,少数种类,例如世界最大的帝王蝉(Megapomponiaimperatoria)翼展就达20厘米(6寸),体长约7厘米(2.1寸);同样栖息于南亚地区的一种大型蝉(Tacuaspeciosa,有“青襟油蝉”或“婆罗洲巨蝉”等名称)翼展也有18厘米(5.4寸),其体长则约4至5厘米(1.2至1.5寸)。
31、二、李商隐的《蝉》
32、诗人开篇便用凝练精致的文笔,勾勒出蝉的形象,蝉伸出触须饮用“清露”,“垂緌”是对蝉外形描写,蝉伸出的触须呈现下沉之势,所以作者用“垂”形容,而“垂緌”的含义并未流于表面,它另有内涵。古人帽带同样有下垂部分,这种装饰和蝉的触须形态相似,故而“垂緌”是作者的比兴,写蝉其实也在写人,点明人的显宦身份。
33、既然你栖身高枝之上,自然就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不平,终究徒然白费神劲。
34、关于蝉的诗有李商隐的《蝉》、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35、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36、běnyǐgāonánbǎo,túláohènfèishēng。
37、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38、蝉的头上有像冠缨一样的触须,“垂緌”暗示了显宦身份
39、扬雄的《方言》中,分别是蛉蛄、蟪蛄等。
40、诗人用这种巧妙的联系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想要成为像蝉那样志向高洁之人,即便身居要职也需保持清廉。诗人比兴起笔,在开篇便流露出内心所想,句短意长,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41、虞世南的《蝉》一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通过描写蝉的习性,喝清露,居高声远,表达了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向。
42、创作环境有别,骆宾王在狱中所作,而李商隐在旅途所题。两首诗写的含蓄委婉,比喻精妙。托物言志,寓意深远同为咏物佳作名篇,真可谓平分秋色,难分伯仲
43、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44、在描写了蝉的特性之后,作者承接上文发表了自己的议论,他用“居高声自远”点明蝉声高远是因为“居高”,而蝉的居高是客观事实,与上文的“疏桐”照应——蝉在高挺伟岸的桐树上,所以声音远扬。这一句同样是比兴,表面上是蝉的声音远扬,实际上是人的“声名远扬”,从蝉声中能够看出诗人对人“美名远扬”的描绘。
45、báohuàngěngyóufàn,gùyuánwúyǐpíng。
46、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47、来对白头吟。
48、蝉在高大的桐树上发出声音,这是常见的景象,但作者却将其写得巧妙有趣,诗意盎然。让人置身其中,在想象中体会桐树的高大,品味蝉鸣的悠扬。一个“流”字让蝉鸣的力度尽显,蝉在树上大声鸣叫,而在桐树的映衬下,蝉的形象俨然多出一份俊逸,照应了蝉的高洁特性。
49、谁为表予心。
50、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1、蝉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已记录约2000余种蝉)。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tergum)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
52、chán
53、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54、蝉的声音远扬并非是借助秋风之力,而是“居高”,诗人借助蝉鸣远扬的自然现象揭示其中哲理,并歌颂了高洁品格。
55、三、承接上文,发表议论
56、wǔgēngshūyùduàn,yīshùbìwúqíng。
57、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58、《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不是李清照写的。
59、译文:你栖息在高处,本来就难得温饱,声声苦诉不平,岂不是一场徒劳。
60、我已是官职卑微,还要在四方萍飘,故乡的家园早已长满了荒草。
61、以《蝉》为题的古诗,比较出名的有两首,分别是唐朝诗人虞世南所做五言绝句和李商隐所做五言律诗。两首诗都是咏蝉,但各有特色,托物言志各有千秋。
62、其它尚有胡蝉、蝘、蚱蝉等多种别称。
63、薄宦梗犹泛,
64、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65、虞世南●蝉
66、非是藉秋风。
67、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是最早咏蝉的诗人)
68、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69、在诗的最后一句里,作者继续延续上文的内容,进一步解释蝉鸣远扬的原因是“居高”而并非“藉秋风”,一般人会将蝉鸣远扬的原因归咎于藉秋风,但作者却另寻视角,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揭示真理,在解释蝉鸣的真正原因时否定了传统认知中的偏见,同时也赋予更深的内涵——品质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界便可声名远扬。
70、在狱咏蝉(骆宾王)
71、蝉(虞世南)
72、薄宦梗犹泛,故园芙已平。
73、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74、四、否定偏见,歌颂美德
75、一、虞世南的《蝉》:
76、在诗人看来人的美名远扬和蝉声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蝉在高位发声能够传送很远,而志向高洁的人自然也会声名远扬。在比兴中,诗的哲理韵味更为浓厚,作者在发表议论的同时,再度对人高洁品格进行赞美,展现出自己对于这种品格的追求。诗人巧妙地将高洁人格美名远扬的因果镶嵌在自然事件里,用更富有说服力的自然现象点明真正的原因,巧妙生动。
77、在《诗经》中,蝉又称螓、蜩、螗。
78、五年级关于蝉的古诗,比较出名的有三首,即虞世南的《蝉》,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原文如下:
79、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80、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81、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全家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
82、徒劳恨费声。
83、这首诗短短20个字,第一句5个字简洁总结蝉的特征,"垂緌(ruí)"两字,既指蝉的两须状态,更暗指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这句以蝉饮清露来生存的特征来暗示为官之人应清廉。
84、蝉》是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哲理分明,诗人咏物寓意,借助精炼的文笔描绘蝉的特性,勾勒出高洁品格,借以表达内心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形象生动,值得细品。
85、fánjūnzuìxiāngjǐng,wǒyìjǔjiāqīng。
86、五更时疏疏落落,好像要停止鸣叫,那大树依然苍润,不理你的烦恼。
87、居高声自远,
88、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如同桃梗泛泛乎不知所止,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89、开篇作者直接描写蝉的形态和食性——蝉垂下触须饮用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所以作者在写蝉的时候用了“清露”去描绘蝉的食性,而继续映射到人,似乎产生了矛盾——显宦往往是富贵的象征,而富贵与“清”相对,两者的气质相冲。所以能够推测出,作者并非在描绘显宦是清廉的代表,而是表示即便是显宦之人,也应该追求清廉。
90、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91、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2、《蝉》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物寄托,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又是咏人。
93、梧桐树高大挺拔,诗人把蝉的鸣叫之处定在桐树上,和下文的“居高”对应
94、《蝉》唐代:虞世南
95、诗人用凝练精致的文笔描绘蝉的特性,借物寓意,巧妙有趣,哲理分明。
96、无人信高洁,
97、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98、西陆蝉声唱,
99、扩展资料:
100、风多响易沉。
101、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102、五更疏欲断,
103、作者在最后两句揭示了主旨,歌颂了人的美德,诗中的“自”和“非”用得极为巧妙,“自”说明蝉鸣远扬是自身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事,无需辩驳,而“非”则否定了偏见,纠正了错误的认知,进一步强调了蝉鸣远扬并非借助外力。“自”和“非”形成了对比,作者用鲜明的立场,展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赞美高洁品格,对这种品格予以肯定,其实也是对这种人格的追求。
104、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105、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106、我亦举家清。
107、在前两句里,诗人把蝉与人的共同处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元素巧妙联合起来,蝉对应的元素有触须、饮用清露,居高鸣叫,而人对应的元素有显宦身份,清廉与高洁,作者通过比兴,将蝉和人联系在一起,点明了自己的高洁追求,这是建立在相似基础上展开的联系,利用隐喻映射构成了一个哲理分明,充满趣味的诗文世界。
108、一树碧无情。
109、故园芜已平。
110、答:是立身品格高洁,实现自我抱负。
111、在第二句中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蝉的形态,而是关注蝉的声音,“流响出疏桐”,蝉发出的声音从“疏桐”中溢出,不见蝉影,但闻蝉声,引人遐想。作者选用的意象也十分精致,“疏桐”描写桐树的高挺伟岸,桐树原本就高大挺直,一个“疏”字更强调了桐树高挺伟岸的特性,气冲霄汉,震人心魄。
112、露重飞难进,
113、流响出疏桐。
114、唐·虞世南
115、在《尔雅》中,蝉又叫螂蜩、螗蜩、蜻蜻、茅蜩、蝒、马蜩、蜺、寒蜩等。
116、南冠客思侵。
117、蝉李商隐
118、虞世南的诗表达清高的品质,李商隐表达苦闷之心情,骆宾王则表达乏难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