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如何鉴赏古诗词中的物象优选好句106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诗歌的形式和体裁,然后还有诗歌的分类。

5、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6、在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子就开始了对“喻”的研究与运用。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他的主要作品《文心雕龙》中第一次给比喻以系统的总结和阐述。他认为“喻”的存在是以本体和喻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相似性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喻”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饰,也就是认为“喻”作为修辞格的作用。继刘勰以后,对“喻”再次进行进一步阐释的人是宋人陈骙,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隐喻”的概念。

7、暖树:向阳的树。8.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8、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0、我很惭愧,我连胡燕都不如,远离妻子来秋浦已经一年多了。

11、如曹操的《观沧海》:

12、商人随风漂流,驾船远行去经商。

13、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14、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15、名岂文章著,官老病休。

16、秋天山中一场大雨后天气转凉,晚上雨停后,一轮圆月升起,柔和皎洁的月光透过雨后的水汽洒在松林间朦朦胧胧的。清澈的山泉静悠悠的在光滑的石头上流过。大雨、明月、松林、山泉、石块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场景,那份静谧、那份闲适用心感受就在眼前。

17、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18、隐喻有时往往因为喻体特征不够明显而不能够把本体展现出来,而给读者造成误解。比如传统意象“柳”是离别的象征,因此大家都能够明白“柳”的本意。但有些意象就显得比较朦胧,多义。如李商隐的一些诗。这些作品大多充满着隐喻,其中,政治诗、咏史诗的喻旨比较好把握,而咏物诗、无题诗则多数喻旨隐晦,诗意朦胧,甚至可以有多种解读。如“

19、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20、赤壁怀古中》发出深深叹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些诗句应该说都是受到了当时一些特殊社会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诗人的隐喻意象。比如“西风”,“

21、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

22、钱塘湖春行描写诗人行踪的语句

23、胡燕也要回到南方去了,双双在屋檐下呢喃,与主人告别。

24、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25、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26、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

27、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

28、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29、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3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1、唐代李白《送友人》

32、我并不同意所谓“分析”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的好坏本不可以分析出来。上中学时,老师经常把一些著名的文章拿来,逐字逐句的分析,告诉我们这个用词多么好,那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多么伟大的情怀,分析完还不忘总结中心思想。经过这么一折腾,再好的文章在我心里也变成一堆没有生气的碎片,毫无美感可言。就好像一位美女,你愣是将她肢解为零散的器官,再告诉我每个器官长得多完美,我除了感到恶心,实在不会有更多的兴趣。美女是要看的,那些原本并不完美的器官组合在一起却可能是一副完美的画面。

33、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34、蜡炬”这一对凄美而坚韧的意象喻指诗人对爱情的热烈缠绵、至死不渝,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还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更崇高精神境界。而《

35、难道他们不喜欢华美的屋子和精巧的珠帘?但是,终归要飞上回南方的路。

36、(辛弃疾《满江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些地理环境的意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和叹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7、从体裁来说,古诗有五言或七言绝句,或歌行,乐府等,现代诗则有自由诗和散文诗等,门类亦是繁杂。

38、那么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呢?虽说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和见识有层次,有差异。但我认为,只要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的生平及性格,作者的创作背景,那么就能做到求同存异,对诗歌的意境作出大致相当的解读。

39、分析诗歌意境先要找准诗中的物象、意象,然后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词语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再联系背景概括出诗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40、杜甫《旅夜书怀》

41、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

42、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43、东汉曹操《苦寒行》

44、就像云中的飞鸟,一去就再也找不到行踪。

45、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运”

46、那飘流不定的浮云正是游子的意境,而依依不肯落下的夕阳却是老朋友的眷恋之情。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431346332。

47、他深得曹操的赏识和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其兄曹丕早已嫉妒其才,因此当曹丕继位当了皇帝之后对曹植一直猜忌压制,多次将他迁封到穷困区域,即使曹睿继位之后,也未能改变他的处境。虽然曹植一直表示愿奔驰前敌,为国效力,但始终未能得到曹丕父子的谅解与信任,导致他有才无处施,有力无处效。那个美人的处境与遭遇,不正是曹植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隐喻吗?这就是隐喻艺术在诗中的运用,其特色很明显,是诗人精心构思和描绘的成果。这是诗人巧妙的利用美人的遭遇来暗喻自己的不得志,从而可以避免再次遭受到兄长的迫害。诗人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美丽忧伤、空灵虚幻的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喻指一种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隐喻的过程。隐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运用非常广泛,其特点是选用一种本体进行精心的刻画描绘,用以来表述诗人的某种情思。本体的选用,多是历史典故、传说故事、自然物象、人物经历等。中国古代诗歌隐喻非常广泛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非常丰富,比如“月亮”就会使人们联想到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独之情,“杨柳”则会使人们联想到朋友的依依惜别。

48、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49、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50、(图片来自网络)3

5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2、从形式上说,古诗流传至今已有很多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等等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53、多少思念,多少感叹,泪下如雨,浸湿糨糊,信不能封缄。

54、唐代杜甫《送远》

5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6、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57、青山横亘城北,白水流过东城。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将要登上孤独的行程。

58、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59、诗歌的意境,除了文字方面所展示的表象。个人认为,更多应该从诗人当时的处境、心情方面考虑。比如,孟浩然的《春晓》,从字面看,描写了作者舒适慵懒的心情,但是,结合孟浩然的生平,因为迟迟未能入仕,这首诗是否也反映了诗人的一种伤感?

60、想到被风雨打落的春花,是不是有花未开满就陨落的忧伤,从而道出自己年华将老的失落?

61、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

62、孟浩然,虽然是盛唐著名诗人,但仕途不佳。有的说年轻时就喜欢玩,家里条件好,对功名不感兴趣;有的说这哥们有考试晕场的毛病。我更相信后者,因为“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向往,更何况有了科举。即便嘴上说无意仕途的,哪个不是想靠着名气走捷径?毕竟有大家是不喜欢命题作文的!看唐诗三百首,名家的应试诗只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另外两个入选的是钱起和祖咏,不为大多数人熟识。所以,大家愿走其他途径,毕竟,那大名气,考不上觉得丢人现眼呢!那时,也有和咱们当今高考类似的推荐。孟夫子也想走推荐这条道,于是托人推荐到唐玄宗那里。唐玄宗也闻其名久,也想做个顺水人情。等见了面,唐玄宗问他:最近有啥大作啊?孟同学张口就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人唐玄宗气的,你这家伙,谁弃你了?谁疏你了?咱有规定,主要靠考试,这推荐咱也不能太多是不是?那对别人也不公平啊?得了,你回去继续抱怨去吧!于是,孟夫子这仕途梦碎了。您说他心里能得劲?

63、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64、他们与主人恋恋不舍,三飞四回头,眼光里充满留恋。

65、王维《山居秋暝》

66、但无论古诗或现代诗歌,它都是诗人内心的终极表达,一定有它的内涵和意境,有其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否则,就只是无病呻吟的流水帐了。

67、在这里,诗人以滚滚东去的江水来描述自己的愁绪之多,采用的隐喻是“忧愁是江水”。在这里,作者借助于滚滚东去的江水来摹状自己的种种愁苦,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化作满江春水,使得无形的愁绪变得有形了。

68、首先要读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才能谈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一个审美范畴,可以理解为一种直观的画面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情绪,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在画面之外多了一种浓郁的情绪。

69、我以两首唐代的诗来分享下:

70、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5.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71、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72、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7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74、唐代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75、唐代李白《赠汪伦》

76、另一个将隐喻运用的出神入化的人物就是李商隐。李商隐以写实为主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雾雨月风等自然景象为写作对象,创设隐喻。李诗中的自然景象处处映射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慨、个性特征等,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比如《

77、隐喻一般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格,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除用作修辞以外,更主要的则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法来使用。诗人通过隐喻来表达自己更强烈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一种不能直接言说的思想,如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就不能直接在诗中明言,而得通过隐喻手法来婉转的流露出来。

7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79、楚女”等意象营造出的是一幅人仙虚幻图,秋雨为实,而楚女则是神话传说中的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让读者似乎跟随者诗人的脚步步入仙境。李诗中也有许多的意象为花草树木,但诗人对花草的描写多为干枯败落之资展现给读者,通过对花草破败的命运来暗喻自己的命运不济。使诗的氛围变得凄凉暗淡。如“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一句。无限风光的柳为何到了秋天,只能在惨淡的夕阳和悲凄的寒蝉声中度过萧瑟的时日呢?

80、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81、而真正把隐喻用的炉火纯青的则是中国古代的那些诗人。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诗人在诗作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了隐喻。诗人在诗中用隐喻除了像曹植那样怕受到迫害,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受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唐朝诗人王维在其诗歌中常常描述到“空”的意境: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薄暮空潭西,安禅制毒龙”。苏东坡也曾在著名的《念奴娇

82、金风萧瑟,楚木凋零,寒气凛冽。

8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4、秋天寥廓,红谢绿潜,万物蛰藏。

85、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86、锦瑟》更是扑朔迷离,争议最大,分歧最多,。全诗展现的是一个个喻体构成的朦胧意境,而没有喻旨的确切表露。但这种隐喻方式却使得作品拥有了更丰富更深邃的艺术内涵,也给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87、没(mò):隐没。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88、所谓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89、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90、细雨》:“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诗中“白玉堂”“碧牙床”“、

91、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意境,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意境,是我国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只要是诗歌艺术的精品,无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们在阅读和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乳交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一定要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第三,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模式如下。  (一)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幅江南艳丽的水乡风景图宛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选取了富有江南特点和春意的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精确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极大的感染。然而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信佛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之境界。(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遭遇“鸟语花香”,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统一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意”与“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总之要在一首诗中和谐、完美,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方能够成好诗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了。难怪闻一多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前人评价颇高。该词中闺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92、我想诗歌也是如此,遣词造句固然重要,但这些词句终究是为整体意境服务的,如同一幅画,单看局部也许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笔法,但放远看却是美不胜收。所以,诗歌的意境并不是可以分析出来的,而是要用心去体会。诗歌就是用文字作为画笔,勾画的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在欣赏的时候,要通过那些文字描绘去还原诗人眼中的画面,并将自己置身其中去体味作者当时的心境。诗歌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能通过画面的塑造引起我们的共鸣,要想对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充分了解,不仅要有画面感,更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和作者共振。

93、曹植《杂诗七首》“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此诗描写一位南国美人,其貌若桃花。可是那么漂亮的美人,却得不到君王的赏识,奈何时不久就会人老珠黄,姿色容颜将不复存在。在这首诗中,南国美人是隐喻的本体。诗人对本体进行了精心刻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象。那么这个喻体是什么呢?根据曹植所处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这个喻体就是他自己。曹植自小就才高志大,一生追求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9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以“春蚕”“、

95、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96、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97、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98、其实,也许有的文字是作者信手拈来,只是我们后人在妄加揣测罢了!正如庄子的子非鱼一说。

99、孟子讲知人论世,想要感受一首诗的意境,就要了解许多背景知识,了解这首诗相关联的许多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领略到诗歌的意境。

100、唐代李白《估客行》

101、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102、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

10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04、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105、赏析: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

10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别董大》

22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