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诗翻译及注释原文
1、【总案】此诗约写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诗人送被俘的幼君赵㬎去甘州(今甘肃张掖)出家为僧,聊度残生。在返回大都时经过潼关邮亭,想到马上就要离开关中之地了,感慨系之,遂作此诗。全诗语调沉郁,字句顿挫,音声苍凉。给人以愁绪无边,天荒地老之感。
2、【注释】①潼关:古称桃林之塞。秦为阳华,东汉建安中于此建关,以潼水而名。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②邮亭:驿站。③望乡台:汉成帝时,边兵被迫离境,筑台望乡。后来成为游子思乡的常用典故。
3、不闻汉主放妃嫔,近静潼关扫蜂蚁。
4、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5、解:懂得
6、译文及注释
7、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8、眼见黄河奔腾流向广阔的原野,那气势好像嫌河床拘束太紧,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险峻,再也不懂得何谓平坦。
9、青丝白马谁家子①,粗豪且逐风尘起。不闻汉主放妃嫔②,近静潼关扫蜂蚁③。殿前兵马破汝时④,十月即为虀粉期⑤。不如面缚归金阙,万一皇恩下玉墀⑥。
10、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11、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②
1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3、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
14、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15、⑤《庄子》:“使宋王而寤,子为虀粉矣。”
16、殿前兵马破汝时,十月即为齑粉期。
17、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18、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19、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20、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21、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22、《青丝》是一首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古体诗。诗人作此诗是因为看出了怀恩注定要败亡,希望他投降,以此免去杀生之祸。
23、①《南史·侯景传》:大同中,童谣曰:“青丝白马寿阳来。”
24、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25、汪元量《潼关》
26、束:约束。
27、簇(cù):丛聚。
28、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29、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30、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31、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32、(胡传志闻涛译)
33、朱氏编在永泰元年。鹤曰:此诗言仆固怀恩之乱也。【钱笺】广德二年二月,怀恩谋取太原,其子场进围榆次。十月,怀恩与回纥、吐蕃进逼奉天。永泰元年九月,又诱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刺俱入寇。是时怀恩承吐蕃入犯之后,阻兵犯顺,故曰“粗豪且逐风尘起”也。上初遣裴遵庆诣怀恩,讽令入朝,又下诏称其勋劳,许以但当诣阙,更勿有疑,而怀恩皆不从,故曰“不如面缚归金阙,万一皇恩下玉墀”也。
34、原文:《潼关》谭嗣同终古①高云簇②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35、谭嗣同〔清代〕
36、青丝白马谁家子,粗豪且逐风尘起。
37、河流大野犹嫌束③,山入潼关④不解平。注释:①〔终古〕久远②〔簇〕簇拥③〔束〕拘束④〔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翻译:久远以来,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少年纵马奔上潼关古道,)秋风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吹远。
38、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39、【译文】乌云长蔽日,国破家已亡。这阴晦的日子里骑马过关怎不令人愁怅。千里征途尚能见些许绿草,可眼前驿站的树叶早已枯黄。美酒一杯全化为悲国的血泪,纵然无限思乡,也不敢上望乡台眺望。桃林塞外刮起悲凉的秋风,想那寒冷的沙漠里,只有鬼哭的哀声陪伴着年幼的旧君王。
40、创作背景:
41、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束,山入潼关桀骜不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42、③《唐书》:吐蕃陷长安,径州刺史高晖为乡导。吐蕃遁。帅三百骁骑东走。潼关守将李日越擒而杀之。蔡琰《胡茄》:“聚如蜂蚁。”
43、(此侍讽仆固怀恩也。首以侯景之乱,比其犯顺。放妃嫔,颂主德也。静潼关,扬国威也。下则料其败亡,而劝之归正。【朱注】永泰元年九月,怀恩死于鸣沙,虀粉之言验矣。)
44、古诗简介
45、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46、未如面缚归金阙,万一皇恩下玉墀。
47、终古:自古以来。
48、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49、④殿前兵马,谓神策军也。兵志云:广德元年,代宗幸陕,鱼朝恩举神策军迎扈、后以军归禁中,自将之。永泰元年,又以禅策军屯苑中,自是寖盛,分为左右厢,势居北军右,数出征伐有功。
50、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③
51、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52、解:懂得。
53、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54、②《前汉书》:文帝十二年,出惠帝后宫美人,令得嫁。又,文帝遗诏,归夫人以下至少使。又,成、哀、平帝皆出宫人腾妾。【朱注】《旧唐书》永泰元年二月,内出宫女千人,品官六百人,守洛阳宫,此与肃宗收京即放宫女三千,皆盛德事,故借汉主为言。不闻,谓岂不闻乎。《钱笺》据董逌跋崇徽公主手痕碑,怀恩入回纥,没其家入后宫。大历四年,以其女为崇徽公主,嫁吐善。不闻放妃嫔,疑指此事。
55、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56、⑥《史记》:“微子造军门,肉袒面缚。”注:“面缚者,缚手于背,面向前也。”金阙玉墀,注见五卷。曹植《责躬诗》:“皇恩过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