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粉笔字图片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gèngshàngyīcénglóu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书法作品古诗在书法纸上可以采用横式也可以采用竖式来写。无论多大的书法纸,也不管是横式还是竖式都要从右往左写,从上往下写。
5、白日依山尽,
6、例如在四尺对开的书法纸上写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折成三列留出天宽和地宽,还有左右两边,每列九个字,最后一列两字下面落款
7、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8、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9、对偶的修辞手法。
10、黄河入海流。
11、yùqiónɡqiānlǐmù
12、《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1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4、登鹳雀楼
1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16、《登鹳雀楼》诗歌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写了自然景色。这句话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17、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1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9、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20、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21、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22、一般来说,都是竖行写,从上到下,由左往右一行一行写,如果写楷书、隶书的话,字体大小必须一致,排列一定要整齐,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要均匀。
23、báirìyīshānjìn
24、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5、《登鹳雀楼》
26、“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
27、欲穷千里目,
28、是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2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0、[唐]王之涣
31、崔颢〔唐代〕
32、更上一层楼
3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4、
35、如果是写行书或者草书,成行即可,字体大小要有所变化,字要写活,结构布局合理。正文写好后,在左边落款加印章。落款一般用行书字体小于正文。
3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7、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38、古诗若要竖着写,是从上到下,自右到左的顺序来书写的。
39、huánɡhérùhǎiliú
40、登鹳雀楼(唐王之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