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绘画精选好句24句
1、《惠崇春江晚景》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是一首题画诗,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2、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3、宋·苏轼
4、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7、是惠崇画的,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8、《春江晚景》的画是苏轼的好友高僧惠崇画的。
9、惠崇春江晚景描绘的一幅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0、《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高僧惠崇的画作《鸭戏图》所写的题画诗,画家在画中画了桃花,鸭子,芦芽,和青竹等景物,正如诗中写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诗人的想象。
11、惠崇春江晚景画须题诗,讲究款式,早已成了我国绘画史上的传统习惯和共同的审美兴趣。不但画须配诗,才算一幅作品的完整构成,才能显示它的艺术价值;而且对题画诗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包括书法和题写款式在内。画好诗不好,好画也会因之减色,甚至于弄成“佛头着粪”,全体遭受损坏。因此,精于此道的人认为:作画难,题画诗尤难,以其局限更大,难于自由舒展的缘故。这首鸭戏图上的题诗,所以获得古今人的普遍赞誉,从诗句看:画面有岸头青竹,江上鸭戏,稀疏桃花,短密萎蓄和浅生着的几丛芦芽。
12、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3、没有河豚。背景:竹、桃花、蒌蒿、芦芽。主景:鸭。未出现的景物:河豚。传诵名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4、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5、描绘的一幅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16、苏轼亲自给他题下了这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最后画没流传下来,但诗却流传至今,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17、惠崇啊。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意思是,给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题字。
18、苏轼一共为这幅画题了两首诗,其中这第一首是最经典的。画虽然不在了,但从这首诗中我们便能看出画中的绝美春景。画中共出现了竹子、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共6种事物,而苏轼用短短28个字,将他们巧妙地联系起来,不可谓不高明。
19、纵观全诗,对于实景的描写,桃花是三两枝,蒌蒿是满地,芦芽还短,诗人抓住每一样事物的特点,用极简练的文字一一白描。而在实景中,虚景的填白则更是出神入化,鸭的先知、河豚的欲上虚实结合,将这一幅早春之景写活了。全诗用字上也是通熟易懂,明如白话,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这也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年的原因。
20、远远的望去,依稀看到了几朵盛开的桃花,山前的小河看到了几只游的鸭子,草地上都是刚冒出来嫩芽的蒌蒿。
21、《惠崇春江晚景》
22、《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首题画诗。画作中没有而诗中又出现了的景物是河豚
2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24、《惠崇春江晓景》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以工于小景见称。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非但状其形,而且传其神。桃花在竹外,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苏轼另外《和秦太虚梅花》一诗中也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可见是他的得意之笔。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画面上鸭子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