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古诗赏析【精选90句】
1、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2、七绝圣手王冒龄的诗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很少,他较为岀名的诗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在江苏镇江,这首诗是作者在芙蓉楼送辛渐去洛阳时所作。全诗音调优美,诗风沉郁,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3、黄鹤楼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仙人骑鹤远去的传说让黄鹤楼平添了一层神秘色!颔联紧承前文,以空悠悠对千载,写出黄鹤楼历史悠久!颈联写远处景象,晴朗的天空下,远处的树,鹦鹉洲上茂盛的草都清晰可见!
4、崔颢〔唐代〕
5、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7、赏析一:
8、《黄鹤楼》赏析
9、诗人登上黄鹤楼,早已为它的有关神话传说所吸引,因而从鹤去楼空这一幻想事实出发,由虚而实,由远而近,从神奇遐想的境界回到了江天烟水的现实之中。乘鹤飞去的传说不足凭信,然而烟波江上的日暮乡愁,却是身历心感,不可摆脱的。全诗是写登楼想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寂乡愁,情调、形象、语言都很高超。南宋的诗论家严羽说:“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此诗影响之大。
10、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
11、此地空余黄鹤楼。
12、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13、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14、这个“愁”字,既写诗人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慨。同时又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不知何时才能回家的愁。
15、历历:分明可数。
16、历历:清楚可数。
17、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18、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19、空:只。
20、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2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2、悠悠:久远的意思。
23、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24、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25、huánghèyíqùbúfùfǎn
26、承:承接上文,黄鹤已经飞走了,遥望白云,十分寂寥,千百年来与黄鹤楼相伴。
2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从这里放眼四望,)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及汉阳城的树木历历在目,那边就是被繁盛芳草所覆盖的鹦鹉洲了。
28、返:通返,返回。
29、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30、xīrényǐchénghuánghèqù
31、鹦鹉洲:长江的沙洲,后来被淹没。
32、昔人已乘黄鹤去,
33、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4、尾联以日暮时分引出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一缕乡愁萦绕在眼前迷蒙的烟波浩渺辶中!
35、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6、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37、译文及注释
38、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39、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0、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41、转:视线由上转下,描写了在黄鹤楼遥望对岸的景象,为抒发乡愁做了铺垫。
42、【解词】:
43、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44、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45、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46、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47、[唐]崔颢
48、唐·崔颢
49、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50、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1、第三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
52、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53、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54、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55、概括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句子是:黄河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56、去:离开。
57、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5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在诗中是对仙人乘鹤驾
59、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60、赏析二:
61、思乡之愁。
62、【翻译】:
63、诗人原本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但是他却发现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6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65、乘:驾。
66、??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67、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68、川:平原。
69、【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70、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71、起:这里运用了“兴”的手法,以昔人引出黄鹤楼,这里是起因。
72、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7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着夕阳西下,我不禁要问我的故乡在哪里呢?在这烟波浩渺的江楼之上一缕乡愁悄然涌上了心头。
74、黄鹤楼最初为三国时代的东吴于黄武二年(223年)所建,是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千百年来,它吸引了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登临赏景,吟诗作赋。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出类拔萃之作。诗中有对黄鹤楼过往典故的追忆,有对眼前景象的具体描述,又有登临后引发的乡愁忧思。虚实结合,意象苍茫,感发遥深。下面逐句解释一下意思。
75、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76、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77、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78、汉阳:今属武汉市,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79、cǐdìkōngyúhuánghèlóu
80、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一去就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百年来只有天上的白云还在空空悠悠地飘荡。
8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中的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了,这地方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了。这两句诗是用典,说的是仙人乘鹤来黄鹤楼的故事。见之于任昉《述异记》:“荀瓌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云汉,乃驾鹤之宾也。宾主欢对辞去,跨鹤腾空,眇然烟灭。”由此还产生了成语“杳如黄鹤”,常用以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诗人用传奇故事开头,表明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并进一步渲染了它的神秘色彩。
82、乡关:故乡。▲
83、乡关:故乡。
84、和:以抒情为结尾,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与游子的乡愁。
8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6、悠悠:飘荡的样子。
87、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88、后人对此诗评价甚高,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甚至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围绕着这首诗还流传着一段轶闻故事,说是李白后来登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后,很是惆怅:“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记载在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其实这是误传,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卷十一《搥碎黄鹤楼》条目下,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句诗作过考证:“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傍一游僧亦举前二句而缀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元是借此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传闻虽误,但却流传久远,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崔颢《黄鹤楼》的不同凡响。下面着重说一说“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89、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作为文学体式之一的诗歌,在时间的进程中先后承续地展现空间存在的特点。尽管诗中有空楼,有白云,有晴川,有芳草,但移物入画,一幅画面上却画不出不同时的“昔人”与“今人”;更画不出已成时间过去的,并只在心灵中感荡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怅惘之情。对这后一种对象的表现,语言艺术是最擅长的。崔颢很自如地利用了这种特长。
90、表达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并反映作者政治失意痛苦的句子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