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图片【优选21句】
1、烟花三月下扬州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5、唯见长江天际流。
6、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诗味浓郁。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7、故人西辞黄鹤楼
8、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9、“烟花三月”明媚艳丽的色彩既是实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诗通过写友情让人感动
11、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
12、孤帆远影碧空尽,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开,目送朋友远去。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15、“烟花三月”明媚艳丽的色彩既是实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
1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9、诗的一二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时间、去向,“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作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写出了二人深厚的友情。
20、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月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这两句诗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