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古诗摇头视频优选好句60句
1、六、吟诵的高级要求为:
2、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3、修身养性。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健身的手段,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4、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
5、三、吟诵者可以用基本调吟诵任何诗词文赋。只依字句和情绪做微调而已。但是,这不是好的吟诵。真正好的吟诵是吟诵自己喜欢的诗文,因为吟诵是自娱,没有感觉的诗文是不去主动吟的。这些喜爱的诗文经过反复吟诵,琢磨烂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会又有改进,形成独特的曲调。
6、这个问题好,我来答:古人读书是唱读,我小时候背诵古文时,爷爷告诉我要唱读,并给我做示范,他盘腿而坐,一手拿书,一手放在膝盖上,边唱读,边摇晃着身子,如果是背诵,还要闭上眼睛。
7、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8、三,体会其中的情感
9、所谓摇头晃脑本身就是精神满足和愉悦的肢体语言。
10、吟诵时多以丹田气发声,采用腔音唱法,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以情而定,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11、吟诵者的身体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加上嘴里念念有词,又采用腔音唱法,一板一眼,有腔有调,因而摇头晃脑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12、注释译文
13、五、吟诵的中级要求为:
14、“行调”没有固定的曲谱,但节奏非常鲜明,完全按照格律诗对平长则短的要求来吟诵,能够读出格律诗真正的节奏。
15、古代夏天没有电扇空调,摇头带风,可以凉快让头脑保持清醒;冬天取暖设备不足,摇头运动,增加热量,用来保暖防止眼球冻住;春秋摇头读书,因为不冷不热很惬意!
16、“行调”吟诵特别注意像京剧那样的字正腔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就是普通话吟诵中总结的规律“腔音唱法”。依字行腔,腔调统一。
17、情通古人。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涵义。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
18、吟诵者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调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都经自己的语感改造过。这些调一般为古体诗的几个调(有上中下之分),近体诗的平起、仄起各数调,读文则与此接近。特别注意,自己不能随便编调,如果走音的话后果自负
19、诗歌在文艺中最能体现字句的魅力,读的人感觉到直抒胸意,自然会产生满足感。
20、文读语音。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主要是入声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声字要吟短音。押韵的字要尽量按平水韵发音,不可不使押韵。平仄不可混,如看、叹等字,要吟平声。其余如车读如驹等,因与吟诵调关系不大,似可不必太严。
21、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22、曾有人认为古人读书之所以摇头晃脑是为了提高人的专注度,亦有防止颈椎压迫,不得颈椎病的说法。
23、依字行腔。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涵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24、吟诵有一些基本调,这些调或来自师承家传,或旁人之调,或自采别调,然后经自己的语感进行改造。吟诵时,一般不可僵立不动,情到深处,自有体态。摇头晃脑,前仰后合,很是自然。
25、所以,大多数人朗诵优美的诗句都会这样,正应了那词叫~~情不自禁矣!!
26、平长仄短。其中平声指1、2声,仄声是3、4声。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1、4行第二个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1、4行2、6字拖长,第2、3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27、答:吟诵讲究“低诵慢吟”。在“低诵慢吟”中,有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去赏诗、悟诗,去深刻的领会诗歌的美妙和神韵。
28、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摇为主。
29、自成曲调。某些特别有感觉的篇目,才会反复吟诵,终至情通古人,而此时此篇的吟诵调,定与基本调有了比较多的差异,而只适用于此篇。
30、古诗词原本都是可以用以谱曲的,人们在传唱这些诗词时,往往会伴之以一些肢体动作,正如古人所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人在非常激动、内心情感用语言,乃至唱歌都难以充分表达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而摇头晃脑,就是读书人表达对诗词的理解的最好手段。
31、能把握的才是最好的,想将人生的花好月圆,良辰美景都收之囊内,为己所有,那只能是天真的想法。
32、词句注释
33、白话译文
34、一,有节奏感了拉,抑扬顿挫的才好听嘛
35、以后的学校教育中根本就没有唱读了,结果唱读变成了"文物"。
36、不止是古人,现代人读诗的时候,如果真正融入了情感,掌握了节奏,也会摇头,身体会不自觉地出现律动。
37、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38、古人读书自是古文,文言有断句,诗词有韵律,摇头晃脑亦是帮助人们更好感知韵律,更好的进入书中世界。
39、古人善于写诗,他们对诗词的节奏韵律非常熟悉,而他们读诗的时候,受到节奏韵律的影响,融入自己感情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摇头晃脑了。
40、①细草摇头--运用拟人手法,指微风吹来,草被风吹过的可爱景象.侬——第一人称代词,我。多见于古诗文。
41、不过,理性地分析一下,读书人诵读古诗词的时候,摇头晃脑应该是个常态。
42、背诗时摇头,是一种身体的律动,是诗词带有节奏的表现。
43、作者:杨万里
44、同时,自古以来,读书人在诵读诗词时,大都有吟诵的习惯。这里所说的吟诵,不是朗诵。吟诵之诵,有千年的传承,须遵循传统的规则。朗诵是百年前从西方传入的,百年之前,但凡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45、有一次,我到她们学校办事,正赶上教师业务学习,一位女教师介绍如何唱读,我趴着门缝偷听,真是受益匪浅啊!
46、做到这三条,吟诵方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47、腔音唱法。吟诵的唱法,在原则上是中国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强、音长不固定,始终以情而定,随时在飘动。
48、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有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时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弟子们陆续走进了麦地。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他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有人也曾试着摘了几穗,但想到前面可能还有更大的,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麦穗扔掉了。就这样,他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他们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应该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49、古诗讲究韵律与平仄,朗诵的时候节奏感很强,味道十足。
50、古人背诗是不是摇头晃脑,我们谁也没见过。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都是从文学作品,特别是影视剧里面看到的。
51、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月等,必须读的短而快。
52、希望大家重视古人的唱读,快要失传了。
53、二,每次一背就头疼,摇一摇,就不疼了拉
54、可喜的是,孙女在济南就读于山大辅仁学校,这里的学校读古文时有唱读。我知道后特别点高兴,鼓励孙女要好好学唱读。现在孙女的唱读水平在班级里也是优秀的,经常给外地来听课的老师们做示范。
55、四、吟诵的要求有高低之别。其初级要求为:
56、选择眼前的手中的,放弃“前面还会有更大”的欲望,把握眼前的机会,放弃非分之想,就是拥有。人生如同行走在麦地中,而我们大多数人也和苏格拉底的那群弟子一样,挑过来、捡过去,对得到的、拿在手里的总是不满意,总觉得还有更“大”的、更“好”的“麦穗”在前面等着自己,结果错失机遇,老是心怀更大的欲望,而舍弃就在眼前的东西,结果在人生的旅途上两手空空,唯有遗憾。
57、③碧伞-比喻指荷叶。
58、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59、做到这三条,其吟诵方有味道。
60、小草早已探出了尖尖的脑袋,在微风中摇曳着它那婀娜的身姿。头,轻轻地摇摆着,带着对生命的喜悦,仿佛在轻声哼着小调。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滚动晶莹的露珠。小小的荷花抬着它那张小巧的脸,感受温暖的阳光。清风拂过它的脸庞,它好似一个害羞的女孩儿,躲藏在田田的叶子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像一粒粒的明珠闪耀着光芒,也像天上眨眼的繁星,那么美丽!空气中弥漫着的是荷花散发出的阵阵馨香,让人们为它驻足,为它迷醉。多美的一幅画面啊!诗人不禁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