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古诗原文及解释优选好句74句
1、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2、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唐·罗隐《梅花》
3、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4、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5、【年代】:唐
6、过:经过。
7、“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8、“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9、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10、①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
11、guòjiāngqiānchǐlàng,
12、“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13、jiěluòsānqiūyè,
14、斜:倾斜。
15、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
16、【作者】:李峤
17、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18、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9、过江千尺浪,
20、《风》李峤
21、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22、译文风能吹落秋天树上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的美丽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树倾斜。全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赏析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
23、(唐)李峤
24、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
2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26、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27、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28、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29、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30、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31、【作品】:风
32、“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33、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唐·薛涛《春望词四首》
34、能开二月花。
35、【内容】:
36、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37、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他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贬任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别驾任上,终年七十岁。
38、rùzhúwàngānxié。
39、《风》作者:叶圣陶
40、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41、译文及注释
42、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43、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44、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45、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但他历仕五朝,先是依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继而又追随韦氏一党,其人品多受诟病。史家评价,贬抑居多。
46、唐作者李峤
47、入竹万竿斜。
48、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49、诗歌赏析
50、②二月:春季的第一个月。
5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2、但是树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53、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唐·李商隐《流莺》
54、入门下马若旋风,罄室倾囊如卷土——唐·韦庄《秦妇吟》
55、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作者简介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56、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汉·佚名《凛凛岁云暮》
57、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宋·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58、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唐·李世民《守岁》
59、小学一年级古诗《风》
60、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61、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62、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
63、李白诗句带风字的有:
64、解落三秋叶,
65、唐·李白
66、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唐·李颀《琴歌》
67、néngkāièryuèhuā。
68、年代】:唐
69、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70、注释译文
71、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72、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古诗《风》全诗原文如下: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白话文释义: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扩展资料作者简介:李峤,唐代诗人。字巨山,二十岁举进士,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前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和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后被尊为“文章宿老”。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7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74、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