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其二拼音版朗读古诗优选44句
1、《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是其早年赴西域时所作,诗中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第二首诗则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出塞二首·其二》
4、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5、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今还在,绝不会让匈奴南下牧马过阴山。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这英武的骑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骑士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8、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9、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10、chūsài
11、tángdài:wángzhīhuàn
12、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13、感受到战场的激烈和紧张气氛
14、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征人守边御敌离家万里未回还。
15、白话译文
16、枣红骏马新配白玉的雕鞍,战斗罢沙场的月色极清寒。
17、qiāngdíhéxūyuànyángliǔ,chūnfēngbùdùyùménguān。
18、huánghéyuǎnshàngbáiyúnjiān,yīpiàngūchéngwànrènshān。
1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20、出塞二首
21、唐王昌龄
22、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23、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24、杨柳: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25、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2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7、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
28、.[唐].王昌龄.
2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0、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31、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32、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33、唐代:王之涣
34、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35、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36、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37、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8、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39、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40、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41、城头上的战鼓声犹在耳际,刀鞘里的宝刀血迹还未干。
42、人:指战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