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上口的五言古诗【优选74句】
1、不望千秋事,吟诗作散仙。
2、要懂基本规则。首先,五言律诗要求每句要有五个字,总共要有八句。其次,要求三和四,五和六句要求上下句要对仗。第三,要求符合格式。五言律诗总有四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第四,要求二、四、六、八末字要押韵。
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庭前生瑞草”,那么肯定是独门独户的小院,城市里的高楼绝对没有这个环境。而题主使用了“瑞草”,在句子中加入了吉祥、祥瑞的意思,那么诗的走向可以往喜庆或者更广阔的的环境去想象。
5、而律诗的格式规则无外乎三点:平仄、押韵、对仗。
6、原本是打算分析名家作品作为示例,但是赏析永远是赏析,分析他人的作品不如自己创作思路清晰。前面有篇问答邀请续诗,续了一首五律,顺便做例子为大家分析以下一首五律如何写成。个人水平有限,大家不要吹毛求疵。
7、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8、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9、根据这些思考,我们对出第二句,承接首句的环境描写,进一步细化,而且和首句对仗:“屋后起山烟”。这样,就把屋后有山的景色带出来,可以脱离城市居住感,把诗往自然、甚至游仙方面引导。
10、对仗:律诗的规则是中二联(颔联、颈联)需要对仗,不过由于难度有点高,后期有些放宽,只需要颈联对仗即可,但是颈联必须对仗,这是律诗的底线,否则就不是格律诗了。只有颈联对仗的我们称之为“蜂腰对”,还有就是首联和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种我们称之为“偷春对”。
11、庭前生瑞草,屋后起山烟。
12、首先从平仄格律方面找出骨架,“庭前生瑞草”,平仄为“平平平仄仄”,这是平起仄收的律句,那么整首五律的格式就可以推导得出(格律诗的平仄关系如何推导另外有文章说明,这里不重复):
13、首联“起”,颔联“承”,那么第二联就是进行写景深化,并继续往空灵,游仙方面引导思绪。我们写屋后山中的景色,带上声、色动态描写:“春涧灵溪响,华芝向水眠。”春山空涧水叮咚,溪边的灵芝静静生长。
14、题主的要求是用《增广贤文》中的这段五言四句的首句作诗:
15、这在诗意上的承接完整,算是成功的。
1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7、五律创作示例
1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9、春涧灵溪响,华芝向水眠。
20、我们得到首联“庭前生瑞草,屋后起山烟。”鉴于我们先提到过的对仗中的“偷春对”格式,那么我们在颔联如果不对仗是可以的。同时也得到了韵部为平水韵“一先”部。
21、唐诗三百首是幼儿学习国学的基础,简单易学,提升幼儿的脑力思维,锻炼学习能力。最初学的一般都是简单容易懂的,朗朗上口。
2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3、押韵:仄收格式偶数句押韵(二、四、六、八句);平收格式首句也要押韵(一、二、四、六、八句),一韵到底,不能转韵,而且必须押平声韵。其中平收格式的首句可以押邻韵,称“孤雁出群格”,在首句不押邻韵的情况下,尾句可以押邻韵,称为“孤雁入群格”。当然,这都属于变格,我们暂时不管,创作的时候尽量都押韵。
24、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5、五言律诗如何写?
26、中唐以后,韩愈将散文风格引入诗中,开始了文法的变化,到晚唐李商隐,则开始了朦胧派诗风,不再固定遵守“起承转合”的路子。
27、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28、我们得到了平仄骨架,同时可以看到韵部是用首联的第二句尾字来定。对仗和用韵就在写诗的同时注意就好了。
29、现在就假设“庭前生瑞草”是我们得到的佳句,我们来具体分析如何成诗。
30、有所成之后,再去追求自己的风格,才算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走得更远。
31、就个人喜好来说,在格律诗中比较喜欢五绝、七绝的一剑封喉,如果有稍微丰富的东西需要表达,可以使用七律,篇幅相对大很多,适合“起承转合”的把内容和情感交代清楚。
32、我们来看如何用“庭前生瑞草”写出一首五律。
33、水五言诗。水是生命源,万物不离泉。庄稼保丰收,抗旱能浇田。生活日常见,无水断炊烟。人人珍惜它,水管及时关!
34、一首平起仄收,符合格律,押韵“一先”部的五言律诗就完成了。
35、而五律作为律诗,虽然有八句,却只有四十个字,篇幅不大不小,对仗又比绝句要求精研,特别是句子中字数越少,平仄把握难度相对越高。
36、首先从规则上来看,五言律诗遵守平仄格律,那么在创作的时候心里要有数。首先必须五字一句,总共八句完成整诗。然后诗内要遵循律诗规则。
37、静夜思-李白
38、清虚三界外,放荡五行巅。
39、下一步要进行内容的整体布局。写诗,特别是写律诗绝不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我们平时说“佳句偶得之”是灵感,但是偶得的一两个佳句是支撑不起一首诗的,特别是律诗和排律,他们不像绝句短小精悍,留白意境。律诗讲究的是整体圆熟,有始有终。
40、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还是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欢的五言诗一首
41、格律决定了诗的体式,内容决定了诗的好坏。
42、写景、言志都还算到位吧。有同学就会问,感觉尾联并没有合回首联啊?确实不明显,但是我们把中二联拿掉,变成一首五绝,大家是否觉得诗意照样畅通呢?
4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44、如何写一首真正的五言律诗?
4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6、咏鹅-骆宾王
47、不望千秋老,吟诗作散仙。
48、首句先点明咏的诗内容,是鹅。二句曲和歌描写鹅的欢快形象,三句更是用两个明显颜色勾画出鹅浮水面图,四句用红与清谊染生动的拨字使画面活了起来
49、遵守上面几点,就基本上能称为五律。但是一首真正的律诗还需要在内容上合理安排,并非合规即可。
50、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还是尽量以中二联对仗来要求自己。实在是诗意要灵活处理,再适当进行放宽。
51、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52、个人不喜欢热闹的诗,那么就往清远淡泊的方向走。而一般出句中使用了“前”这种类型的字,对句中习惯性就会使用“后”来对仗,虽然首联并不要求对仗。
53、要如何写一首真正的五言律诗,我认为主要必须掌握几个方面:
54、大家不妨评论区交流。
55、春晓-孟浩然
56、一、0分级别(满分100分)
57、要懂得什么是格律。包括平仄、押韵、对仗。首先要懂得区分平仄,如果你不懂,或者分不清楚,那写出来的诗就不符合格律要求,这样也写不成格律诗。押韵也是如此,不懂可以查韵部书,然后对照来写。对仗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如同对联,你要懂得词性、平仄、句式等等规则。
58、学习好格律规则,构建好整体框架,用诗家语表达清楚自己想发散给读者的内容,然后五字一句,八句完成,就完成了一首五律。
59、平仄关系:五律的平仄格式同样是从首句判断,遵守“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60、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大雨初停,小可刚吃完煮玉米和炖茄子,坐在电视机前看《长安十二时辰》,便以此为题,看看能否写出一个入门级别的五律,然后舔不知耻地修改一番,看看能不能出台一篇九流的五言律诗。
61、我们也可以学习他们,但绝对不是都能学好的。普适性才是入门的根本,天下人多叹服李白,有几人学成?而学杜甫的人,基本上都有所成。
62、五律,说穿了就是押韵,平仄、粘对,和对偶,这个相当于十以内加减法的东西网上好多,自己去查就好。
63、黄昏停大雨,懒散卧三楼。
64、颈联“转”,不能再写景,否则就成为了流水账了。转到人的行为描写,凸显整首五律的主题,注意这一联必须对仗:“清虚三界外,放荡五行巅。”原本是吟得“放荡五行间”,但“间”字平水韵中出韵,换成“巅”字也不错。当然也可以不换,那就是押新韵了。
65、苞米台锅煮,紫茄瓷碗稠。
66、随手写成,难免粗疏。
67、尾联“合”,既要承接颈联,又要能大致呼应首联,完成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为什么既“清虚三界”,有“放荡五行”?是不是想长生不老?尾联给出答案:“不望千秋老,吟诗作散仙。”我并不指望长生不老啊,快快活活作为一个能吟吟诗的散仙就好。
6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69、而律诗的普遍文法就是“起承转合”,每一联对应一个字。在初学精进甚至称为熟手的路上,按这条路铺开我们的律诗肯定是不会错的。因为“起承转合”是世间所有事情的单线发展逻辑,作者按这个写,读者是最能接受的。
70、至于押什么韵,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这个倒是随创作者自己的意图来定。古韵有古韵的味道,新韵更适合阅读流传。不废故,不惧新。只不过最好在创作完标注一下用韵,方便不同的读者阅读理解。
71、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72、《诗经》里多是四言的句子,耳熟能详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四言的。上古时候,单音词占绝对优势,汉字一般都是代表单音词,而四言基本上可以“一句成意”,其句法结构和节奏顿挫等方面来说,是一中最简单并且完备的形式。但是四言加单音的形式,在表现力上不够,节奏上也缺少变化。并且由于上古诗歌都是要入乐的,也就是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所以诗经里四言诗出现了大量的重言(叠字)和衬字的形式。 汉代乐府诗诗歌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节奏问题就可以相应的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合成词,随之而来的是汉语由单音词为主逐渐转变为双音词为主。这样四言诗在新的语言形式下,表现力就大大折扣了。并且,书面语总是晚于民间口语的,在大量的民间口语歌谣的冲击下,汉代开始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五言诗相比四言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以两个字为一拍的话,五言可以组成两拍半,并且在那半拍的变化上可急促可缓慢,增加了诗歌的变化和美感。到了汉代,一件大事就是设立了乐府,但是乐府这个机构究竟是什么设立的,历来争论不休,乐府是一种机构,类似于现在国家级的交响乐团,有团长,有第一小提琴手,司鼓手等等。乐府的歌曲来源主要是采自民间,包括曲调、包括歌词。交响乐团的比喻有点不够恰当,因为他们主要从事的还是收集整理和创作活动。应该说要是国家的一个文化机构。乐府这个名词从原来机构的意思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诗歌形式的名称。乐府基本上就是以五言为主了,但是杂以三、四、七言等等。由于当时的主要活动就是音乐,加上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普及推广工作,五言这种形式便流传的非常广了。关于乐府,余冠英的《乐府诗选》,曹道衡《乐府诗选》,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到了汉末,建安诗人开始对乐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著名的有:三曹,建安七子等等。李白不是有名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吗?经过文人的改造,乐府也趋向于整齐的五言的形式。甚至曹丕还写了一首标准的七言古诗《燕歌行》。稍后一点的左思,阮籍,陶渊明等对五言诗的贡献也是很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分成了士人之诗和贵游之诗。五言诗格律,或者说近体诗格律的形成,主要还是由贵游诗人的努力而成的。而贵游诗人则在形式上开始下功夫了,这个时候,一部分诗歌开始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了。贵游诗的代表有太康体,玄言诗,元嘉体,终于到了永明体,开始了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转折。永明诗人的代表有“竟陵八友”,是竟陵王周围的一些好朋友。八友著名的有谢眺,刚刚引的李白的句子中的小谢就是说的他。还有沈约。四声八病的说法便是从沈约开始提起的,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基本上写出来像诗的东西,大家都是承认的,根本没有什么平仄之分,怎么押韵和谐之说,流传下来的那些古诗的优秀作品都是古人们在不自觉的状态下的天才流露。 诗歌在魏晋形成了一种风气,相当于现在的主流娱乐活动吧,于是开始了例如,限时竞赛,限题赋诗等形式。这样更加促使了永明诗人在声律,形式上下功夫。五言诗到此,算是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再提一下押韵的问题。最初是用口语进行押韵的,汉之前,韵非常宽,基本上念着顺口就行了。到了六朝,格律要求严了,韵自然要求严了,六朝时,已经有了一些私人的韵书出现,不过做诗的人基本都按自己的喜好押,不买这些韵书的帐。 隋朝时有了《切韵》,被定成了官书,这就是现在知道的平水韵的雏形。韵书几经变化修改,形成了现在通行的平水韵。再回到五言,永明体诗歌经过宫体诗的进一步发展,来到了初唐。初唐基本上还是宫体诗的天下,宫体顾名思义就是写的声色犬马一类的事情,用词华丽,音韵优美严格可想而知。唐太宗李世民就好宫体诗这一口,他喜欢的上宫仪以及后来的上官婉儿也是宫体诗的高手。一些诗人开始从创作理论的高度有意识的开始规范五言诗的创作了。宋之问,沈佺期则基本完成了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定型工作。两人在初唐影响极大,五律受到了初唐文人的普遍追捧。
73、《咏鹅》啊,骆宾王幼时的诗最为有名呀!
7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