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中运用了典故的诗句
1、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2、原文:
3、唐代:李白
4、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5、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6、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7、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
8、“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9、《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出自《全唐诗》。
10、该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11、《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中,诗人主要通过夸张与反问的手法,借玉笛声抒情来表现出客居异乡的诗人对于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诗意境悠长,字字珠玑,感情细腻,且情真意切,诗人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这首诗中可窥一斑。
12、这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这夸张了感受,同时也衬托出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13、古人折柳赠别,所以杨柳常在古诗中表达离别之意,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14、春夜洛城闻笛写作手法:
15、何人不起故园情。反问的手法
16、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玉笛之声的悠远绵长,体现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深远。
17、“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18、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19、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17eca8065380cd78df4d723ac44ad3458828111
20、创作背景:
21、“折柳”运用了典故。一说是“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一说是杨柳在春风中摇曳不定的姿态,成了游子眼中难分难舍的代名词。总之,“折柳”含有惜别怀念之意。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22、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3、解释:也不知道是谁人家的玉笛声飞了出来,伴随着春风散入洛阳城的角角落落,只听得这曲子吹的竟然是折柳之曲,听着这曲子,哪个人不会被勾起了思乡之情啊。
24、全诗原文如下:
25、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26、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
2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因为它通过折杨柳的曲调,产生对故园的思念。
28、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29、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
30、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3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2、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33、“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
34、作者:李白
35、《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36、春夜洛城闻笛一唐.李白诗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是指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
37、全文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思念的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8、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39、《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40、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
41、出自:《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42、“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43、春夜洛城闻笛
4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5、春夜洛城闻笛的三四句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6、赏析:
47、扩展资料:
48、诗意:
49、“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