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关于悠然自得的七字诗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一颦一笑一捧心,一国倾废一瞬间;

2、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

3、一诗一吟一梦里,一朝酒醒一朝醉。

4、下片是词人对雨后情景和感受的描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使词人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的夕阳,此时词人又感到些许的温暖。

5、两者都从第二句中的“行”字引出,所以在词作中就具有了对比的意味。苏轼为什么说“竹杖芒鞋轻胜马”呢?词人用一个“轻”字一笔点明,非常耐人寻味。

6、适合隐士的志向,需要从品诗饮酒中养成豁达、平和的修养。“

7、在诗人笔下,水边的小村,掩闭的柴门,疏落的篱笆,飘荡的小船,构成一幅宁静、优美、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图画。全诗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使人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悠然自得,领略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8、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9、“一蓑烟雨”其实并不是写眼前的情景,而是在说词人的心中事。结合小序“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此时的风雨中哪里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而是泛指,指的是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苍茫景象。

10、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1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苏轼的这种心态看似有违常理,因为一般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心情会非常低落甚至沮丧。可是苏轼却一反常态,可见此时的苏轼对于官场已经有点厌倦了,甚至他对于做官表示出厌烦与畏惧的心理,心中由此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13、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14、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真实的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有冷有暖,有苦涩也有甘甜,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又有一丝希望,在忧患中又有一份喜悦。

15、做一个豁达洒脱的人,过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我们还真得向古人学习,今天我们就读读古人有那些豁达的诗句,看看古人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

16、逢苏轼必答!

17、《饮酒·其五》

1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原文】

20、这就是苏轼对人生的态度,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用旷达、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这一句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21、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22、这是苏轼《定风波》词当中的一句,意思是我不怕风吹雨打,不怕各种困难,我的一生就是这样自由自在,有关这一句的解释如下:

23、开篇两句是全词的主旨,词中所营造出的情境都是由这两句引起的,可以说具有主导全词情感的作用。

24、开篇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是雨点打在林中的树叶之上,发出声响,可见这场雨来得突然,也是一场大雨。“莫听”二字有表明词人虽然途中遇雨,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这突降的大雨。

25、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26、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27、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28、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29、苏东坡的诗词年轻时就读,他写的《定风波》有多首,“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其中一首中的一句。这句寥寥七字就简练概括了苏轼对淡泊人生的向往,也表达了博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与喜悦之情。

30、感受到诗人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田园乐(其六)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使读者先见画,后会意。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显然有同样艺术效果。在钩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这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不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么。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人们说他的诗有禅味,并没有错。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的。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让人间接感到境,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让人从境中悟到作者之意,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31、这本来是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话,苏轼却巧妙的运用到自己词境中。苏轼此时的心境也完全照应“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境界了。

32、líwàishuíjiābùxìchuán,chūnfēngchuīrùdiàoyúwān。

33、一夜一人一梦里,一颦一笑一回眸。

34、苏轼的这首词在简朴的词意中表达了深意,是一首看似寻常却波澜横生的词。虽然写的是雨中随感与眼前情景,词中却处处透露着词人心中的感慨。词作由自然现象谈到人生哲理,是苏轼的一首典型的即景生情的词作。

35、解读这句话,絮絮还先得从这首词说起。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

36、他就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过完了他的一生,即使是他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上,甚至晚年被贬谪到遥远的岭南,他也没有对流露出对人生的悲观,“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苏轼的人生观。

37、原文:

38、回答完毕,欢迎交流。

39、此时天已放晴,词人回顾沙湖道中所经历的风雨,心里面当然是很有一番感触的。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他早已惯见,但是仕宦生涯中风雨的袭来,却又很难料定何时会突然袭来。

40、huángyīngguòshuǐfānhuíqù,yànzǐxiánníshībùfáng。

41、一、原词如下:

42、还有描绘西施一生的一字诗。

43、这首《定风波》还有一条小序,小序的意思就是说:三月七日这一天,在沙湖道上中途遇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被雨淋湿了,他们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44、出自车万育《声律启蒙二冬三》

45、这句话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说: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保持从容、镇定,用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

46、这是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一句,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47、“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词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和仕途沉浮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

48、一、出处

49、溪居即事

50、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51、把美人杨玉环的悲情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杨玉环唐朝李隆基的爱妃,最喜欢吃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给杨玉环送荔枝的快马的情节,她与李隆基十分恩爱,后来安史之乱被大臣污蔑为祸国的根苗,一根白绫吊死在马嵬坡,结束了繁华的一生,之后李隆基也郁郁而终。

52、一轮桂月一江秋,一个相思一个愁。

53、西施作为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完成使命后,西施和爱人范蠡归隐江湖的故事。

54、这是苏轼的一首词,词牌名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指: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关于悠然自得的七字诗句

55、xījūjíshì

56、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57、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

58、此句源于苏轼词「定风波」三月七日,“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的真实写照。

59、“何妨吟啸且徐行”紧接上一句,是词意的延伸,也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这一句表明词人在雨中照常前行,并没有因为被雨水淋湿而表现出不堪的、弱不禁风的样子来。这又呼应小序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这一句。“何妨”二字甚至还有自我调侃的味道。

60、描写杨贵妃的一字诗。

61、“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披上蓑衣那么烟雨就用不着在意了,就可以洒脱地走了。此句如果更深一步由眼前再推向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充满清荡豪放之气,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62、这首《定风波》作于三月七日,这一年九月的时候,苏轼又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句子,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记载:当主管苏轼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苏轼产生了畏罪潜逃的想法。这当然是黄州知州对苏轼话语的片面理解。

63、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溪居即事》是唐末诗人崔道融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朴素自然,使读者可以感受到水乡的宁静,读了之后感到心情舒畅。诗的前两句勾勒出了溪居生活的恬静平和、生意盎然,诗的后两句句则是描写儿童,“疑”“急”二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儿童好奇、兴奋、粗心、急切的心理。

64、首先此句是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词是这样的:

65、“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勾勒出的是一位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此刻的词人既没有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之心,也不用再担心宦海的沉浮,他的心态从而变得更加平静,心境更加安宁,全身心都沉浸在这样难得的平静中。

66、文学家:崔道融

67、《一字诗》作者:清陈沆。

68、“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就是草鞋,在这一句中出现的“竹杖”“芒鞋”和“马”三样事物都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呢?

69、即事拼音版注音:

70、苏轼初到黄州的日子并不好过,别人的冷嘲热讽时有发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从给李之仪的回信中可以看出,苏轼却将这一切认为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71、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72、综合创作背景及作者经历来看,

73、由此可见,“竹杖”与“芒鞋”是词人此刻身份的代表,因为苏轼贬谪黄州之后,是没有任何职务的,等同于一个闲人,也正如他在词作《南歌子》写的那样,是“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的一种生存状态。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

74、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和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75、他的这一种心态,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诗词中表达过,只要我们留意一下苏轼在黄州的诗词,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也正好可以彼此印证。

76、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定风波”是词牌名,作用是提供一种填词的句式格式,然后由该格式谱曲演唱。原词内容及该词的时间背景相信各位读者已经网上搜索出来了,笔者不再重复赘述,以免“八股文风”之嫌。

77、mùchūnsānyuèwūxiácháng,xiǎoxiǎoxíngyúnfúrìguāng。

78、关于一字诗的典故,最典型的就是清朝陈沆的《一字诗》:

79、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最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才能做到仕宦生涯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呢?苏轼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归去”二字。

80、正如苏轼此刻的状态,行走在沙湖道中,也是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人生的旅途哪有一帆风顺?即使是像苏轼今天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比他在仕宦生涯中的风雨难料好多了。

8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82、原词如下:

83、所以词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句。“吟啸且徐行”是词人对自己在雨中状态的描写,他一边在雨中徐徐前行,一边放声吟唱,他还说道“这有什么可怕的”。“谁怕”二字正好表现了苏轼此刻的心境:旷达而又乐观。

84、一喜一悲一相对,一串荔枝一串泪。

85、这就是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词作的含义。

86、意思:隐士们,凭借诗酒养清闲成为志趣,疏慵,也是懒散,不入尘世,不为烦心,悠然自得。

87、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如今以此称呼善改诗文的人;比喻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即使比自己多认识一个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为自己的老师。

88、一字师(yīzìshī)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89、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90、原来这首词作于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一年也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苏轼到黄州后,在沙湖买田耕种,苏轼在黄州亲自躬耕,也是出于一家人的温饱而不得不从事的。在三与七日这天去沙湖的时候,正好中途遇雨,就写下了这首词。

91、“山头斜照却相迎”七个字,词人闲笔随意写来,却又是点睛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指的是风声和雨声。

9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3、一船一桨一生伴,一日归来一湖烟。

94、【全文赏析】

95、因为竹杖芒鞋是轻巧的,然而在雨中泥泞的道路上行走时,尤其是芒鞋,难免会拖泥带水,会给行走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比起骑马来说又差远了。那么词中的“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

96、朝堂从来就是一个大染缸,但苏东坡却始终能够坚守本心。他政治观点倾向于保守一派,但对王安石变法一派的某些政策也表示肯定和支持。对他自己来说,他只是认为他的观点更加利国利民。但是在大多数人看来,权力斗争向来都是非此即彼,而以苏东坡的才能和影响力,足以动摇当政者的政治策略。所以当王安石等变法派当政时,苏东坡遭到打压;当司马光等保守派当政时,他也被排挤。变法派保守派水火不容,却不约而同的把苏东坡视为“异类”,使得这位满腹才华,也不乏政治才能的天才人物,大部分的时间,都远离朝堂,投闲置散,正如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所说的:

97、léishēnghūsòngqiānfēngyǔ,huāqìhúnrúbǎihéxiāng。

98、根据词中小序可知,这是苏轼在去沙湖的路上中途遇雨,苏轼为什么要去沙湖呢?沙湖又是哪里呢?在苏轼《东坡志林》一书中记载到:“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这条记载正好可以用来佐证苏轼在《定风波》词中小序写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99、古代的士大夫阶层信奉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构陷,有一些反对苏轼的人从他的诗中断章取义,挑出一些诗句,并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是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狱,羁押四个多月,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虽然苏轼免于一死,事后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100、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101、定风波·三月七日

102、在元丰三年(1080年)到黄州后,苏轼给好朋友李之仪(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回信中曾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103、其实下片开头的三句,都是实写,尤其是当词人看到雨后天晴,斜阳迎着自己回家的身影后,词人透露出的是一种喜悦的情绪。这又正好和词中小序的“已而遂晴,故作此”可以进行对证。

104、“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首先说一下,这句话是苏轼说的,出自于他的词作《定风波》。

105、xiǎotóngyíshìyǒucūnkè,jíxiàngzhàiménqùquèguān。

106、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和情境,词作由此而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这一句也是最能反映苏轼此时此刻内心情感的句子。

107、读完了这首诗,就来看看关于这首诗有什么故事吧!清朝嘉庆年间,陈沆赶赴黄州乡试,行至巴河岸边,不巧渡船刚刚离岸。陈沆恳求艄公将船开回岸边,渡他一道过河。艄公见他是位文质彬彬的书生,便乐呵呵地说:“相公前往赶考,必是满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老夫即刻拨转船头。如若不能,就请相公耐心等待。”这时,江心划过一条渔船,一个渔翁坐在船头,身边搁着一根钓竿,渔翁双手划桨,身子一俯一仰,神情悠然自得,还乐呵呵地唱着渔歌。陈沆举目四望,江心秋波,起伏荡漾,他灵机一动,当即高声吟出了《一字诗》。

108、坚守本心,不容于朝堂

109、“竹杖”“芒鞋”在苏轼的作品中不止一次的出现,如苏轼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时,途经庐山,曾写有《初入庐山》一诗,诗中写道:“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110、我们再结合苏轼答复李之仪书信中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几句的话,就自然而然地能想到,苏轼确实是将这样的生活认为是一种可喜的事情。

111、当然这样的解释是无法真正触及苏轼要表达的含义的,只有将这句话放到整首词里,再结合苏轼写这首词的时间和背景的话,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含义。《定风波》原词如下:

3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