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荷花颜色的诗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嫩竹犹含粉,初荷未聚尘。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红色和绿色描绘西湖夏天的景色

3、积累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5、出自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描写连片无际的荷叶碧绿青翠、荷花映日分外红艳的景象。前句写荷叶,突出的是其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后句写荷花之红,以红日为衬托,目的是突显其分外娇艳之色。

6、关于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如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7、“碧”和“红”是表示颜色的词

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9、晚色芙蕖静,秋香桂子寒。

10、出自宋·米友仁《临江仙》。诗句描写新荷出水、花开半红的景象。动词“弄”的运用,非常生动,使人由半红的荷花联想到少女因害羞而微红的脸庞,词句的意境也因之而顿时大开。

11、写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确实内有深意: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为送友,是因其好友林子方将要去福州赴任;但是诗文全篇写景,无丝毫情感流露于表面文字。不妨分析一下这首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必然指当时的南宋首都杭州临安。“六月中”是指朝廷。那么后半句就不难理解了:“四时”与“六月中”相对,可以引申为非中央的其它地方,“风光不与四时同”朝廷和其他地方不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天”指皇帝。“日”也指皇帝。“接天”、“映日”也好理解了,那就是挨着皇上,靠着朝廷。“莲叶”、“荷花”也有所指代,便是像杨万里、林子方这类志向从仕当官之人。整体连起来,便是在说:只有挨着皇帝佬,靠着朝廷,我们才能做到风光无限、前程大好。因此,这首诗其实深意是在于劝告他的朋友,最好不要去福州任职,要留在杭州朝廷这里,才能一展抱负,不负平生。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自己到底要去哪,去那里我们要做什么~

12、出自宋·苏轼《赠刘景文》。秋风中,水面上不见了形如伞盖的荷叶;风霜中,菊花虽凋,却还有枝干傲霜斗寒。诗句以荷菊对比,意在突显菊花傲霜斗寒品性的同时表达对朋友人格的礼赞之情。

13、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

14、溪上新荷初出水,花房半弄微红。

1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荷花颜色的诗句

16、出自宋·道潜《自姑苏归西湖临平道中作》。临平,即今天的浙江余杭,在杭州市附近。汀,水边平地。洲,水中小块陆地。诗句描写五月临平到处都是荷花盛开的景象。前两句是“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17、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18、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

19、出自宋·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诗句描写荷塘水深风大,雨过清香四溢的情景。

20、出自宋·刘焘《题召伯埭斗野亭》。芙蕖,荷花。桂子,桂花。诗句描写暮色之中荷花静立水中、秋风之中桂花飘香的景象。

2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3、出自唐·陈润《题山阴朱徵君隐居》。杨花,柳絮。风吹杨花漫天飞舞,犹如白雪飘飘;荷叶之上点点积雨,恰似粒粒珍珠。诗句以比喻修辞法写风吹柳絮、荷上水珠的景象,使平常的物象平添了几许生动与情趣。

24、铠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5、出自南朝陈·徐陵《侍宴》。粉,指新竹破土时竹皮上所生的粉状物。这句诗描写嫩竹破土与新荷出水的形象。“犹含粉”,是写春竹破土而出、笋粉犹存的原始状态,突出其“嫩”;“未聚尘”,是写初荷出水未久、一尘不染的形象,突出的是“新”。

26、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27、两岸杨花风作雪,一池荷叶雨成珠。

2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9、出自唐·杜甫《为农》。细麦,指刚抽穗的麦子。前句写荷叶叶圆、尚浮于水面的样子,后句写麦子刚刚抽穗扬花的情状。前句写荷叶动于水中,后句写麦花扬于空中,两相对比,也两相映衬,遂使画面更趋丰满。“小”与“轻”都带有轻柔的感觉,“叶”与“花”都是令人愉悦的意象,“浮”是向上的动作,“落”是向下的运动,如此构成对比映衬,更使诗句的内涵趋于丰满,意境趋于阔大。

30、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1、接天莲l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和红。

32、出自宋·杨万里《秋雨叹》。此言芭蕉叶与荷叶在秋风秋雨中虽颜色有别:一个半黄、一个青碧,但是秋雨滴芭蕉与秋雨打荷叶,声音则是一样的。前句写视觉形象,后句写听觉形象。前后配合,将不一样的颜色与一样的声音统一起来,遂绘就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秋雨芭蕉荷叶图,让人有如临其境、如见其色、如闻其声的现场感。

34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