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达摩一苇渡江的诗句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唐】陈知玄

2、达摩到中国以后,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王将相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南京,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3、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4、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

5、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即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

6、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7、而家人的忧愁则要从陈知玄周岁时的一件事说起。

8、达摩是一苇渡江,不需要归还舟船。

9、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10、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

11、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

12、一苇渡江(佛教典故)

13、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

14、一苇以航是佛家词汇。出自达摩的故事,达摩渡江北上到魏都洛阳,走到长江岸边,没有船只,无法渡江。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位老婆婆,身边放着一捆芦苇,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你是准备用这捆芦苇渡江吗?”老婆儿抬起头来看看,点了点头。于是便恭恭敬敬请求说:“老人家,请赐一苇渡我过江”。老婆儿仍然没有说话,顺手抽出一根芦苇递给达摩。达摩双手接过,告别老人,来到江边把芦苇往江面上一放,轻轻踏上芦苇,顺顺当当过了长江.

15、达摩一苇渡江是长江。今日南京六合区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因为达摩“一苇渡江”后,首先就是在此停留。

16、《五岁咏花》

17、达摩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赔礼道歉。

18、陈知玄,字后觉,晚唐时期著名的得道高僧。四川眉山人。他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十三岁在四川讲道,号称“陈菩萨”,远近闻名。唐僖宗时,赐道号为“悟达大师”,以国师之礼待之。

19、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20、

21、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

22、传说当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23、达摩遗迹

达摩一苇渡江的诗句

24、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

25、意思是,心里想去的地方,穿着朴素的鞋就可以到达,生命是一条逆流的河,即使乘一支芦苇也可以渡过去。出自七堇年《尘曲》。

26、参考资料:

27、当时孩子周岁时都要“抓周”,现在很多地方依然有这样的习俗,而陈知玄当时却在众多的物件中抓起的却是一副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画,家人顿时觉得情况不妙。

28、一苇渡江的中国禅宗始祖达摩大师,原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从小富有仁爱慈悲之心,喜好亲近佛事,且对王位不眷恋。年轻时在印度出家后前往中国弘法,时值南北朝政治动荡,因为与南梁武帝话不投机,神话般地脚踩一根芦苇渡过长江,在少林寺“观壁九年”,皇帝三诏不受威胁利诱。因此有“一苇渡江”的神奇传说。

29、不是历史事件。在现存书画及刻画石碑中,达摩渡江都以一根芦苇为主题,加上达摩本身的传奇色彩,导致读者普遍认为达摩渡江真的是一根芦苇,但是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达摩并未一苇渡江。故事所提及的时间也对不上。据唐朝《续高僧传》记载,达摩是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到达中国,也就是公元470~478年间,而梁武帝统治南梁为48年,也就是从公元501年开始。

30、扩展资料:

31、一苇渡江传说,达摩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自幼拜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为师。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32、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33、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34、这首诗让家里长辈是又惊又怕、又喜又忧。喜的是五岁年纪能作出如此诗作,其聪慧可见一斑。

35、当时年仅五岁的陈知玄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五岁咏花》一诗,这首诗写得生动有趣,诗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春色美景;其实也很好理解,毕竟诗人所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再加上还有父亲的辅导,可以在五岁写诗,也就不足为奇,要知道唐朝本身就是诗的国度,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只要稍稍提升自己,五岁的时候能够写诗,也是很普通的事情。

36、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37、一苇渡江传胜法:

38、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像也是在等船过江。

39、祖父于是让陈知玄也写首咏花诗,陈知玄一边沉吟一边踱步,没走几步,就作好了。正是上面这首《五岁咏花》。

40、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

41、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听,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听责问:"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浩瀚的江面上空无一人。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叹不已,呼天不灵,呼地不应,悲凄非常,懊悔而归。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古人有诗赞日: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42、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

43、现在再看看这首咏花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更像是一首佛家偈语。

44、一苇渡江是达摩祖师的宗教故事。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45、武帝是一个佛教信徒,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

46、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与达摩。

47、这首诗就是陈知玄在五岁时写下的,据说当时陈知玄和家中长辈一起赏花,他的祖父吟了一首《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48、至今,人们仍把幕府山的这座山峰叫做夹骡峰,把山北麓达摩休息过的山洞称为达摩洞。江北六合的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长芦禅寺内的一苇堂,就是为纪念达摩渡江后参拜长芦寺而建的。达摩“一苇渡江”后,在江北长芦寺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禅院驻锡,面壁修行。

3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