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描写痛苦的句子
1、本文语言清明简洁,有些已成为成语,广为使用。由于作者的思想比较含蓄,对人生的思考点到为止,因而语言有一定的跳跃性,可能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把握。
2、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美仑美奂,神采飞扬,古今共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右军运用十分期流畅自然的笔法记录了少长群贤,集于兰亭,成觞或咏,畅叙幽情的情景,做序留真,千古一绝。
3、为何我不能在梦醒时忘记你,而我现在却写着自己难受的心情,悄悄的流着,难以流出的泪,为何,梦醒只有泪,为何,只有心伤。
4、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5、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6、斯文
7、当时对于“兰亭”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心中溢满神秘的向往之情,什么样的一个地方能够遍植兰花,香气四溢,历经多年历史沧桑而令更多人趋之若鹜?一个地方可以成就一个人,就像当年的黄州成就了被贬的苏轼,亦或是黄州因苏轼而有名,兰亭这个本就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因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更加出名。
8、(1)一起。例:若合一契
9、又是这样一个雨夜,让你在我的记忆里华丽复出,我只是默默地在无人的雨夜里静静地想你。想你曾给我的花开,想你曾给我的花落,想你曾无情的离开。
10、泪水兼并着快乐,快乐兼并着搞笑。
11、惠风:和风
12、?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13、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南水北谓之阴,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写作手法特点:1、生动、准确的词语: 本文中多处词语使用生动、准确,于洗练中见作者功底。 ⑴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句中“清”字写出兰亭周围水的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水的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相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⑵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句中这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地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工整、华丽的对偶: 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后者突出与会者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 ⑵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上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感情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对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两个“或……”句,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4、用典恰到好处: 文中有两处用典。一是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证明快乐比痛苦好,生比死好的观点,颇有说服力。二是“齐彭殇为妄作”,彭、殇分别代表了长寿和短寿,他们的生命质量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将这两个极端看作一样,自然是荒谬透顶。这个典故以反面证明了作者的生死观。
14、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15、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16、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17、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18、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19、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20、以为
2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已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2、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23、花开花落,撕心裂肺般的疼,流血不止的伤痕,我的悲伤,还牵挂着你的身影,我悲悯着慢慢适应了你的伤害,悄悄的合上眼,眼泪不知不觉的落下,太多的伤。
2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25、?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26、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王羲之像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27、[编辑本段]【原文】
28、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29、《兰亭序》的光芒如日月一般照耀千古,又如一颗牢牢镶嵌在中国书法艺术桂冠上璀璨的宝石,熠熠生辉,独放异彩。其盛名远远超越本身是一幅书法作品,乃至已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一种文化信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0、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6),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17)为虚诞,齐彭殇(shāng)(18)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1、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32、?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33、今义:物品的种类
34、悟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
35、[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36、秋天,花开花落,没有预视,没有遗言,甚至没有一个微笑,刹那间,从此消失在我的世界,无处寻觅,我的天,从此没有色彩。
37、?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38、花开花落,在夜空下,寻索着那最亮的星辰,可每一次都失望而归,独自落泪。
39、a)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40、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天下第一行书,它的神韵以及各种美好我就不再这里重复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作为一幅能够雅俗共赏的作品,兰亭序的书法贡献及书法历史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今天我们就那几张节选的兰亭序作品静静的欣赏,去体会其中的奥妙与完美的艺术感。
41、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抱负胸怀;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42、【涉及成语】
43、品类
44、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2)山阴之兰亭,修禊(xì)(3)事也。群贤(4)毕至,少长(zhǎng)(5)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7)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8)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5、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骋:使动用法。
46、当阴郁堆积在心里仿佛一个小丘般时,纵使不想哭,也会莫名其妙地滴下泪来。
47、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48、孤单的夜晚,五颜六色的房间响起了孤单的音乐,花开花落,想起你的画面,不只不觉眼泪还是会掉下来。
49、《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50、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51、(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52、花开花落,小雨在淅淅沥沥的下着,想你到泪流,那种不堪言的痛,没有人能体会得到。
53、?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54、[编辑本段]【译文】
55、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56、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57、《兰亭序》绝非我们今天意义上的书法。今日书法大多为供观赏的艺术品,抄录古人诗词,展现个人风格,老百姓看来像居于高高的象牙塔上,只有望书兴叹:《兰亭序》承载晋唐古法,实用价值第一,也即用毛笔做记录,就像我们今天课堂上用钢笔随心所欲记录导师授课内容一样,所以笔法一定简单流畅,信手拈来,自然清新,不做任何修饰。
58、今夜的天空仿佛被刚才的流星撕裂出心的伤口,留下一轮孤独的残月来收拾这不负责的结局。
59、兰亭序观赏心得有三点,第一点,兰亭序写的变化多大?
60、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61、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62、其次
63、其作者王羲之,更是被尊为“书圣”,令后人膜拜崇敬,其文化形象,早已深深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64、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65、第三段,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看重的是生,厌恶的是死。庄子“一死生”的观点是“虚诞”。那么,未来呢?后人看我们,也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吧?人生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这真可“悲”啊!这里的“悲”显然不同于上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样,“乐──痛──悲”遥相照应,形成了一个整体,深刻地揭示了曲折而又深沉的情感。
66、王羲之的伟大在于完成了秦统一文字以来“天人合一”的顶层设计,他使用的是单钩侧管握笔,书写“定点侧落”将毛笔尖、圆、齐、健的功能和人的手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结合得天衣无缝,王羲之书写的连续,使得书写和语言合二为一,心想哪里,手就随到哪里写出来,中国疆域辽阔各地方言不通所以古人在意的是你写得好不好,而非说得好不好。这个原因使得中国人文化的智慧最终以一种精神凝结在汉字书写里面。书法凝聚了中国的智慧,也凝结了中国人一种贵族的精神,于是书法成为一门载“道”的艺术。
67、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68、【一词多义】
69、“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书法取法自然,观形察势:如气充盈,如临深渊,如日处空,如江奔腾,如川之泓;如泰山压卵,如彩练当空舞;动感仿生;仿昆虫而角顾盼,仿鹅颈一头悬空,仿舞者金鸡独立;仿雄鹰大鹏展翅,仿鱼之鳞、鸟之尾羽,参差错落。时而大气磅礴,时而憨态可掬,时而直冲云霄,时而低鸣婉转。观之,字字玉树临风,儒雅倜傥,可谓神采飞扬之最高境界。
70、【词类活用】
71、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72、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73、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
74、今义:低头抬头
75、我知道再回首时,那些眼泪想来可笑;却不知再回眸时,那些欢声笑语也能叫我肃然泪下。
76、没有一个字重复整副作品刘畅兰亭序观赏心得有三点,第一点,兰亭序写的变化多大?
77、《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而且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情感去着深沉。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
78、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79、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80、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81、(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82、死生亦大矣: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83、老之将至: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4、俯仰
85、花开花落,都当成秋天的,忍受霜冻,任意凋零,一切的一切,都似乎不能吸引那颗受伤的心,再美的风景也不能留住一个孤独的过客。
86、花开花落,多少不舍,多少泪水,多少牵挂,夜夜无眠,只有自己知道,那艰难的岁月,点点滴滴,难以忘怀,谁也无法知晓。
87、(二)一
88、静静选择,淡淡回往,默默聆听,深深感悟,无论走过多少坎坷,有懂得的日子,便会有花,有蝶,有思念的时候,就有泪水,凄凉。
89、[编辑本段]【文章赏析】
90、②次要的地位。
91、王羲之说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确,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而已。所以他才认为死和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他本来就知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幻荒唐的、妄造的。
92、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93、.: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清洁工人么?她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她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我要学习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做一个有梅花品质的人。
94、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95、读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之情。正因为人生无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无尽的眷恋......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并没有像王羲之那时的社会压力,所以我们应该活得更自在。
96、兰亭序是晋代永和九年时期由王羲之等一帮文人发起的一次千古留名的雅集,在这次雅集上,书圣酒后作序,留下不朽经典兰亭集序,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经典之作。兰亭序文章高古清奇,字体烂漫,不事雕琢,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重复,字字珠玑,虽有涂改,但更凸现出了自然书写的艺术感染力。
97、《兰亭序》是东晋王羲之的得意之作,书法为后世推崇备至,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文章开头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98、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99、(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100、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101、d)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102、(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103、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104、【通假字】
105、(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106、俯仰之间: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107、?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108、《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109、c)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110、本文分三段,一段写“乐”,二段写“痛”,三段写“悲”。乐在何处?你看,“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一乐也。兰亭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可谓二乐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三乐也。曲水流觞,可谓四乐也。饮酒作诗之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乐之极也!这“五乐”概括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正应了“信可乐也”一句。一群文人雅士,在青山绿水间,行高雅风流之举,怎不令人羡慕?快乐之情,自不待言。
11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9)。或取诸怀抱,晤言(10)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1)。虽趣舍(12)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14),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5),岂不痛哉!
112、.无奈花开花落,既然是无法更改的自然规律,我们与其凄婉哀怨,不如爽性用欣赏的眼睛去看。
113、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114、趣舍:通“趋”趋向。舍,舍弃。
115、【句式】
116、接下来,作者考察古人的感情,发现古人也是如此,对生命的感慨不谋而合。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看重的是生,厌恶的是死。庄子“一死生”的观点是“虚诞”。那么,未来呢?后人看我们,也像我们看古人一样吧?人生代代相传,痛苦也代代相传,没有休止。这真可“悲”啊!这里的“悲”显然不同于上段的“痛”。痛的是人生短暂,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相痛,永无休止。这样,“乐──痛──悲”构成了本文的感情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117、b)倒装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118、花开花落,风还是那样漫不经心的吹着,我却只有站在他身边,看着他伤痕累累,我心痛,犹如针刺一般。
119、?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120、结尾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
121、池清影,满腹离殇,花开花落,静静的午夜,亘古忧伤,细数过往,繁华散尽,醉了月光。
122、?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123、我年轻时也曾爱书法,临贴日字,终不得法,正如循着别人的脚印学走路(越写越累,还没长进),于是搁笔从画,与学生共处,今喜得于博士历经千辛万苦挖掘的中国书法瑰宝,如武林之“葵花宝典”愿与大众分享,写此学习心得,意在召唤爱书人共习共勉,学习汉字中潜藏的中华文化的密码,领悟书法中蕴含着中国智慧,在说文写字中提升道德,做地道中国人!
124、[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125、[编辑本段]【《兰亭集序》的思想】
126、(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127、《兰亭集序》感悟:许多人因为生活中苦难太多,而觉得生命沉重到难以承当,便发出“人生实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悲叹,那么王羲之却是因为感到幸福太短,苦于生命难以长久延续才慨叹“死生亦大矣”。《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128、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129、滴滴珠型液体从空中降落,我不知道是雨水还是眼泪,因为泪水习惯了流,就分不清了,花开花落,撕心裂肺的伤已经超越了一切,让我的思想只关注于这痛。
130、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131、古汉语句式:
132、《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133、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134、所以
135、花开花落,那些流过的泪,欢笑的午后,樱桃熟悉的漫步,从此,再也不属于自己,就似一颗流星划过人间,似乎来过,却寻不见踪迹。
136、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137、俯仰一世:周旋应酬度过一生。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
138、[编辑本段]【注释】
139、没有一个字重复整副作品,刘畅胜利第二点就是文笔清新,把当时一起聚会的场景现在栩栩如生,如临其境第三点就是功力深厚,深刻体现了王羲之行书的最大特点,因而成为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140、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141、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142、?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143、研习书法多年的于钟华博士破解书法的“墨匣子”顿悟真书笔法,汉字结构、章法、留白的奥秘,有福之人跟随于教授,学习晋唐古法恢复中国书法的本真,人在书写中体会快乐、自然、稳健、端庄、高雅、大方、与天地合一。
144、怀抱
145、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146、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147、今义:认为。
148、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149、(一)之
150、【古今异义】
151、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152、花开花落,人生多少泪,都得忘记,都得坚强,更多的凄凉也追不住岁月的脚步。
153、(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154、《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文学代表作,也是书法代表作,能把两者完美结合的名文,首推这篇好文章。兰亭在浙江绍兴市,当时文坛名人在此相聚,谈天说地论人,吟诗作赋,大家的作品做了汇集,需要一篇序文,于是推举王羲之作序。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名垂后世的《兰亭序》。此文篇幅不长,写了聚会的原因经过,对天地人生的感悟,文采书法双绝,书法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155、花开花落,我诗赋曲水,寻遍兰亭,想要挽留一些昨日细碎的痕迹,谁知,落花微雨,泪洒潇湘。
156、作者记录下这次集会的作品,目的是给后人提供一个产生共鸣的依据。然而,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并不是“虚诞”“妄作”,王羲之显然没有真正理解庄子的思想。作者从眼前的美景联想到生死问题,表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思想是很多文人共有的。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越是如此,我们越是感觉到庄子所言的深刻。
157、然而作者的写作用意并不在乐上。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和死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死亡一直是缠绕在文人心间的话题。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形式各异。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原先自己以为欢乐的事情,在短暂的俯仰之间就变成了陈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发出感慨;何况人生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要走向死亡。在作者看来,人生是多么渺小可怜!以上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158、然后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159、《兰亭集序》那时读来只觉得字美词优,圆润湿凉如修竹般清新,理深义广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聊发感慨,最难得是即兴之作,实属上乘作品。
160、书法传情达意,古人修书用毛笔,随着书写人的情绪波动。笔墨的轻重缓急,人的情感全部表现在书法里,开心的时候,字写得像一朵花,它会对你微笑,心灵相通之人见书如面。这时候的书写和信的内容要传递的情感是合拍的、同步的,所以中国古代一流的书法作品几乎清一色是书信、手稿、手札。《兰亭序》“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就今之视昔、悲夫”于字里行里间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感慨,特别是书法写到这里大气,流动之感让观者心潮澎湃,“后者览之,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胸中千言,无法言表!
161、在岁月的河流中,花开花落,每一个孤独的过客行走在天地之间,多么不易。或寂寞,或伤心,似一株芦花的寂寞,或相思,如一颗黄豆的相思。
162、。
163、第二段作者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人生在世,不管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还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都会为一时的顺达而满足,甚至忘记了死亡。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产生厌倦之后,自己的感情也就随着事态的变化而变化,又想到了死亡,感慨也就来了。于是作者从现实的角度抒发的人生短暂、不能自驭之叹,突出了一个“痛”字。
164、读兰亭序有感
165、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166、“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拥有了享受生活的权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将要失去时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我们虽没有王羲之那样独特的见解,但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我想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冥冥之中我们已诠释了自己生命的真谛,如果能够这样,那就足够了。
167、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168、(2)一样。例:其致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