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句屋 > 语录 > 经典语录 >

描写庭院里月光澄澈的句子

时间: admin 经典语录

1、记承天寺夜游的景物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月色之下松柏摇曳的影子。景物特点是,月光皎洁,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综上所述,“中庭地白树栖鸦”与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相同的意境。

4、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5、首联“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摹中秋月色的皎洁澄激起地白”,诗人望月首先从望地面的月色开始,以一“白”字点染月光皎洁,在庭院地面铺开一片如霜的洁白。

6、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7、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8、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译文】

10、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12、写月光明亮,应该是赏月的最佳时机,可惜作者自己和共赏月的朋友张怀民都是“闲人”,没事可做才有时间赏月,这样就更有力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被流放的孤寂、感伤的情怀,也就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13、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

14、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让人迷惘,不辨写水还是写月,读到“盖竹柏影也”才恍然大悟,清澈透明原来是月光,虽不明写,但月色的皎洁,周围的清冷,具体而形象.

15、“树栖鸦“,也是从明月皎洁才得知晓,因为只有在明月皎洁的夜晚,由于月光澄激如昼,引得夜宿之鸟惊飞鸣叫,就是诗人听到乌鸦夜间惊动喧噪而得知树上有乌鸦栖息,以此烘衬中秋夜月之皎洁和中秋月夜之宁静。

16、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17、第三部分(第五句)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原文】

19、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2、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23、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4、地白是指流泻的月光。

25、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

2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7、译文:

28、月光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

描写庭院里月光澄澈的句子

29、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意思是月光照进庭院里,如水一般澄澈透明,水中有水藻和荇草交错相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这里描写的是月光洒在竹子和松柏时的景象,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竹子和松柏的淡雅,其实恰恰反应了作者苏轼宁静淡泊豁达的心态。

30、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1、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32、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3、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34、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照入门里,(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我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同积水洒满院落般清明澄澈,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35、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3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在:明明是作者自己的秋思,却不直接说,而用疑问的语气含蓄的说出思乡之情,这样达到感情上强烈的震撼效果,值得写作上的借鉴。

37、【题解】

38、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39、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月光照的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40、地白的意思是流泻的月光将地面照得雪白。用鲁迅的话来说是:白花花的月光地里。意境与李白的疑是地上霜最接近。

41、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相同的意境

42、空明就是澄澈透明的意思

43、该诗与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4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5、十五夜望月中描写中秋夜庭院的景色的句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6、原诗:

47、记承天寺夜游

48、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的妙处在于最后一句。如果平直叙述就是不知谁相思。但是把相思物化或者拟人了,就是说相思落在了谁家。比起平直叙述更加委婉袅绕。其中一个落字,显得轻捷灵动。

50、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51、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阵阵馨香。诗人用“地白”二字写院中的月色,给人澄澈、空明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明写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

52、记承天寺夜游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53、此句最为有名,运用了比喻,把月光比喻为水,竹子柏树的影子比喻为水中的藻荇,突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形象而生动,新颖而准确;

54、《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5、运用比喻,把月光比喻成一泓清澈的积水;比喻恰当、形象,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夜晚月光的明亮,联想到作者当时被流放的处境,同时也倍感清冷。

56、诗中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57、这样的手法我突然想到杜甫的一首诗“今夜FU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明是作者思念遥在故乡的亲人,却不直接说,反而站在妻子的角度来写她思念自己,这样写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58、《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朝诗人王建的一首诗歌,该诗为七言绝句

37558